
近期,一則傳言在業內流傳:“華為關閉了私有雲和GaussDB?” 聽到這個消息的業內朋友第一反應往往是“不可能吧?!“
GaussDB是華為近年傾力打造的明星數據庫產品,作為鯤鵬生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GaussDB與阿裏的OceanBase和騰訊的TDSQL一起扛起了國產數據庫大旗,尤其在金融領域非常受歡迎,比如國內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有實施和落地。
私有雲更是華為雲在雲計算上的主要優勢之一。目前雲計算市場的前兩名阿裏雲和騰訊雲都是從互聯網起家,主要收入來自公有雲,華為在公有雲和私有雲技術和產品上都有積累,私有雲在雲計算的總收入中有更大占比。
不過,多位華為內部人士證實了這個消息。如果登陸華為雲官網就會看到,GaussDB的頁麵上顯示“資源售磬,聯係客服”。

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所言非虛。據了解,在近期跟華為中央軟件院的座談中,任正非表示,“這次徐直軍關閉了GaussDB,關閉了私有雲業務(包括線下的大數據存儲),我是堅決支持的,責成侯金龍完成。”
❶
華為的戰略性放棄?
“不知道對接工商銀行的架構師和銷售會如何給客戶解釋?”一位華為內部人士苦笑。
從2015年開始,華為與工商銀行在數據庫方麵展開合作和接觸,Gauss OLAP數據庫開始在工商銀行內上線,並逐漸取代Oracle數據庫。2019年8月,雙方高調宣布搬遷完成。工商銀行金融科技部業務研發相關負責人對外表示,(工商銀行)使用華為GaussDB數據庫實現了對頂級數據庫廠商的完全替代。
估計受此影響的客戶還有不少,根據華為官方介紹,華為GaussDB已廣泛應用於金融、安全、運營商等企業客戶,全球累計交付數百個商用局點,其中在金融領域,已應用於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中原銀行、上交所、中國太保等20多家企業客戶。
據了解,所謂的“關閉GaussDB”是指未來的GaussDB隻做線上銷售,不做線下場景,隻賣服務,不賣產品,同時,GaussDB的技術和產品團隊也轉入公有雲,支持線上版本。但這仍將對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關閉私有雲業務對華為而言是一個更重要,似乎也更艱難的戰略選擇。
私有雲是華為的優勢業務。2017年底,華為IT雲計算與大數據平台產品線總裁馬力在接受媒體時表示,華為雲私有雲解決方案FusionCloud在中國市場取得多項第一,並且已經在142個國家,3500多個客戶,成功實現商用。
華為私有雲的政務雲解決方案、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FusionInsight大數據解決方案和FusionAccess桌麵雲等都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或者領先。這得益於多年來在政務、金融、運營商等客戶上的積累,這些都是對私有化部署有強烈需求的客戶群體,也得益於華為作為設備商,對企業IT支出的深刻觀察。
不過,華為的IT私有雲也有非常重的曆史包袱,華為線下交付場景的雲,有太多技術棧,技術棧背後又有特別多不同的版本和分支形態,由於沒有取舍,名字相似,品牌眾多,連華為雲自己的人都會被名字繞暈。
此外,私有雲和公有雲的矛盾在華為內部由來已久。2019年初,華為論壇“心聲社區”有一篇名為《#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的熱帖在華為內外都產生了激烈的討論,這篇帖子對於華為私有雲與公有雲之間相互競爭、割裂的複雜關係進行了深刻吐槽,帖子最終被總裁辦郵件轉發。
“Cloud BU華為雲和IT私有雲,分家1年半了,作為一個曾經也是同一個屋簷下的兄弟,一直很無語,這一對孿生兄弟,為什麼不能形成合力,互相幫襯呢?在過去的一年,也參與和了解過一些故事,銷售、市場側無法形成合力,甚至,也許還互相阻礙。”
比如,代表公有雲的華為雲團隊和代表私有雲的FusionCloud“剪不斷、理還亂”,兩者不僅讓同一批客戶麵對兩個不同的華為團隊,還在銷售、研發、規劃、架構、市場、運營等多個方麵重合,甚至衝突。
❷
華為的取舍與魄力
為什麼要關閉GaussDB和私有雲業務?任正非在這次講話中給出了部分原因,“過去按客戶定製,限製死了我們的能力,一個個小的軟件包,不可複製,不可拷貝,不能重複銷售、多客戶共用。業軟走的失敗道路,我們堅決不能再走。”
業軟全稱是電信軟件部,是運營商BG下麵的一個軟件開發部門,雖然業務規模很大,據稱在50億美元級別,但由於業務模式一直是為客戶提供高度定製化的產品,始終沒有在盈利上實現正循環,被華為聯席CEO郭平評價為“明知不可而為之”。
用幾十億美金,近十年時間和上萬名員工試錯出來的道路,任正非不想重複,更不想在雲計算上重蹈覆轍。
徐直軍大刀一揮,直接把GaussDB和私有雲業務砍了。
相比於其他中國雲計算廠商麵對公有雲和私有雲的躊躇和曖昧,一直以戰略見長的華為,態度鮮明的做出了判斷和取舍:放棄私有雲,擁抱公有雲和混合雲。
業界關於公有雲和私有雲之間的討論很多,AWS是堅定的公有雲支持者,並且身體力行的證明了公有雲模式的成功,即使與VMware合作推出了可以讓客戶在本地部署的混合雲方案Outposts,也是以公有雲模式來反推私有雲。
如果說公有雲的特點是部署快、標準化、規模化,客戶隻需要關注服務,不需要關注底層硬件,公有雲廠商通過通過規模的增長實現邊際成本的下降以及利潤的提升;那麼私有雲的特點就是高度定製化,可以滿足客戶不同硬件的需求,但難以規模化。
目前在私有雲領域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軟件廠商VMware, 在全球有75%的市場份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也是穩居第一,達到33%。
但是在任正非看來:麵向具體客戶的個性化開發,需求是存在的,我們不要去否定這些客戶需求,而且市場還很大,但,不是大公司的生意,我們一定要抵製住誘惑,這是小公司和係統集成商的生意,也就是大公司的生態夥伴的生意。
根據Gartner之前的預測,到2020年,企業工作負載中隻有不到5%將以真正的內部私有雲運行。而僅當公有雲被認為不適當或不充分時,企業才會部署私有雲。大多數內部私有雲都是單租戶,或者服務於特定的內部用例或業務單元,但是很難擴展。從現在看,這個預測不太準。
不過在相當一段時間裏,私有雲仍然在保持一個可觀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在雲計算普及率不如美國的中國市場,政務、金融等客戶仍然把私有雲作為首選,特別是金融客戶,根據銀保監會的合規要求,核心業務不能選擇公有雲。
除了公有雲之外,華為的另一個重點是混合雲。業界對於混合雲有很多不同的定義,2019年1月,華為雲發布了HCS混合雲解決方案,其主要特點是公有雲架構,私有雲部署,從這點可以看出,華為更傾向的還是AWS式路線:以公有雲的方式做混合雲。
❸
華為雲的未來?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開放式問題,你看好華為雲嗎?
2020年1月,原Cloud & AI產品與服務正式更名為為Cloud & AI BG,成為繼運營商BG、企業業務BG和消費者BG之後的第四大BG。
2019年,華為總收入8588.3億人民幣,去掉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之後,華為雲仍然是華為收入中的“其他”,“其他”總共是51.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隻有30.6%。

不過,如果根據Gartner的報告,華為雲2019年IaaS收入增長了237.7%,不清楚這裏麵公有雲和私有雲的占比。
所以華為關閉私有雲和GaussDB有一些壯士斷腕的味道。畢竟從設備商起價的華為,相對於互聯網雲服務商來說,傳統企業服務和私有雲是其競爭優勢。
此外,這看上去跟華為深入骨髓的“以客戶為中心“價值觀也有些不符。相比之下,在to B市場上,應該如何平衡”戰略選擇“以及所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究竟應該主動選擇和放棄,還是被客戶需求所牽引是很多公司沒有想明白的一件事。
有觀點認為,華為放棄私有雲和GaussDB,是為了做生態,特別是目前的鯤鵬生態,但為什麼公有雲和混合雲比私有雲更有利於生態的發展?當然也有觀點認為,這不過是華為內部的資源分配和業務鬥爭,誰能保證華為不會重啟呢?
你怎麼看?
華為雲將如何擔起華為下一個十年發展的重任?
任正非的這盤棋會怎麼下?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智慧笑聯app官網最新版
生活實用41.45MB
下載
盯鏈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50.17M
下載
學有優教app家長版
辦公學習38.83M
下載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