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微軟官方在Youtube發布了一則視頻,展示微軟AI研究院工作者在內華達州霍桑沙漠山穀中測試的一架AI控製滑翔機。
微軟AI研究院7月剛籌建,下屬13個研究小組,其中,致力於推進AI和互動原理進步的“自適應係統和互動組”負責研發和測試AI飛行器,而飛行器用到的軟件AirSim已於今年2月在GItHub上開源。

之所以選用滑翔機而不是飛機,是因為現階段的研究目標隻是訓練機載算法,讓飛行器在空中停留盡可能長的時間,因而,結構更為簡單的滑翔機,無論是從成本還是飛控的難易程度考慮,都比飛機更合適。
起初,他們想用純粹的沒有動力的滑翔機測試,但發現就算崩斷橡皮筋也不能讓滑翔機飛上天以後,不得不為它裝上了發動機,這樣,在起降和緊急情況下,還可以切換成手動控製,減少意外造成的損失。

自然界中,鷹有時會在空中盤旋,尋找上升的熱氣流,這是動物經過上億年進化,習得的借力飛行技巧。要讓滑翔機滯空時間盡可能長,就要教會控製它的AI模擬飛禽,預測和判斷上升熱氣流所在的區域,是否要冒著失速的風險趕過去,更要命的是,這一連串決策都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
為攻克一係列難題,首席研究員Ashish Kapoor與他的同僚Andrey Kolobov等一共十幾位科研人員將圖像識別、機器學習、機器人學、航空情報學等諸多技術結合起來,在滑翔機上安裝了諸如速度計、GPS定位、視覺傳感器等設備,讓它擁有比鳥類更強大的感知能力。

滑翔時,AI係統中的低級計劃器先基於傳感器收集到的實時數據,使用貝葉斯強化學習算法檢測並捕捉熱氣流,再讓高級計劃器把所有環境因素都納入考慮,生成一份應該在哪裏尋找熱氣流的策略。雖然滑翔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隨著訓練次數、搜集數據的增長,最終會形成一種類似動物直覺的能力。
然而,讓滑翔機能飛、會飛隻是他們AI控製飛行器項目的一小步而已,據研究人員透露,最繁瑣的都不是技術難題,而是讓飛行器遵循諸多約束,如民航法律法規和社會準則,這又要求AI了解哪些地方能飛、哪些地方避讓、許可的飛行高度是多少等等。

該項目的下一步計劃是讓滑翔機滯空時間超過5小時,這就是王健林所謂的“小目標”。至於應用前景,實則相當廣泛,在加裝太陽能電池板、發動機以後,大範圍、遠距離、長時間的空中運輸、地圖測繪、天氣數據收集和為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接入等服務,都有用武之地。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智慧笑聯app官網最新版
生活實用41.45MB
下載
盯鏈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50.17M
下載
學有優教app家長版
辦公學習38.83M
下載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