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清一色雙攝像頭手機躍“主流 ”單攝將“退市”?!

華為Mobile近日新旗艦Mate 10預熱照曝光,主打新機“屏幕更大(全麵屏)、更智能(AI芯片),並將采用全新的豎形徠卡雙攝像頭,2000萬像素黑白+1200萬像素彩色,支持激光對焦。指引了未來新手機雙攝像頭時代來臨!
而芯片大廠高通(Qualcomm)日前也發表3款鏡頭模塊,其中兩款專門設計來提升手機的深度感測(depth sensing)功能。影響所及,2018年市麵上可能很難找到單攝像頭手機!高通光譜模塊(Spectra Module)相機計劃下的這些鏡頭模塊,預料將在2018年獲得數十款Android手機采用,包括部分旗艦機。
虹膜認證模塊能能手機具備生物安全辨識功能。高通表示,此模塊就算戴上墨鏡也能成功辨識,亦能檢測活體,而無法用相片或臉部3D模型加以破解。
被動深度感測模塊是為入門級和中階手機設計。手機上的兩個鏡頭會建立同個對象的兩個圖象,並檢測圖象之間的差距來判斷對象的距離。這種模塊雖能替較低階手機帶來基本深度感測功能,但需要充足光線以降低雜訊,背景與目標物也要有足夠差距。
為此,高通另開發主動深度感測模塊。此模塊由紅外線照明器和紅外線鏡頭所構成,並不需要雙鏡頭。紅外線照明器的作用在於不斷投射雷射到拍攝對象上,讓紅外線鏡頭能讀取深度差異。
高通表示,此傳感器可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工作,範圍在3~5公尺之間。此傳感器可投射出1萬多個光點,而能辨識出0.1公厘的深度差距,是目前最準確的深度感測技術。
深度感測有許多用途,如提高手機鏡頭的景深分離效果。而主動深度感測模塊能更精確地進行臉部偵測、辨識及認證,實時繪製深度,以及在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應用中追蹤手臂及避開物體。
目前盛傳蘋果(Apple)將在iPhone 8上導入臉部辨識功能。高通的鏡頭模塊將讓Android手機利用深度感測達到相同效果。
高通還宣布第二代光譜圖像訊號處理器(Spectra ISP)將集成高通下一代係統單芯片(SoC)中。這款新芯片據傳將在2017年稍晚亮相,並有望獲2018年上市的Android旗艦機采用,而且能在雙鏡頭手機上進行被動深度感測。
第二代Spectra ISP具多幀降噪功能,能提升拍照畫質;同時支持動態補償時間濾波(MCTF)技術,與電子防手震(EIS)功能,可提升拍攝影片質量。
這款ISP還支持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技術,能提升臉部偵測和運算攝影任務的效率。實際應用中,手機鏡頭會更容易鎖定相片中的人臉,而更容易在Snapchat等App中替相片添加濾鏡效果。
此外,其頭部/身體動作追蹤及同步定位功能亦有所提升,而能改善AR、VR體驗。
【傳感器】臉部辨識技術大廠競逐 高通、蘋果、微軟紛紛卡位

全球科技業者不僅陸續推出指紋辨識解鎖手機的技術,包括高通(Qualcomm)、蘋果(Apple)及微軟(Microsoft)等亦加速臉部辨識技術發展,未來消費者可望不用再記憶一長串的口令,隻要透過臉部掃描便可更安全地登入相關裝置。
盡管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先前推出的影像處理器具備臉部辨識功能,但若將某人的照片對準手機鏡頭,便可以騙過三星的影像辨識技術。高通最近則推出Spectra影像辨識係統,可擷取臉部等物體的深度信息,高通打算結合Spectra和Snapdragon行動處理器,並計劃讓未來的Android手機搭載Spectra處理器。
高通透過深度知覺(depth perception)強化臉部辨識技術功能,即便是3D打印的麵具,亦無法騙過高通的Spectra技術,然雙胞胎可能騙得過其人臉辨識技術,且除了智能型手機外,高通亦將其Spectra產品線搭載於連網相機等行動裝置。
高通表示,手機辨認臉部類似於辨識指紋,當手機捕捉到使用者臉部影像,便可搜集相關特征,並儲存在手機中,當使用者有意解鎖手機時,手機就可以比對儲存的影像信息是否與解鎖者的影像一致。
至於蘋果即將上市的新款iPhone,亦傳出可能配備臉部辨識技術,盡管蘋果尚未宣布將使用臉部辨識技術,亦未表示其10周年紀念款iPhone將采用該技術,不過,蘋果早已進入紅外線深度繪圖(infrared depth-mapping)和臉部辨識技術領域,並獲得不少專利。
另外,蘋果在2013年購並開發出早期Kincect感應器的以色列體感新創公司PrimeSense,顯示蘋果早已在布局臉部辨識技術領域。
除了高通和蘋果之外,微軟的Windows Hello臉部辨識技術也可以解鎖筆記本電腦,至於某些行動裝置則內建英特爾(Intel)的RealSense 3-D鏡頭模塊。
目前人臉辨識技術逐漸應用於全球攝影機產品,而數百萬消費者的臉部照片也儲存在持續擴大的資料庫中,以供交叉比對,尤其是中國相關業者在臉部辨識技術發展迅速,應用範圍包山包海,包括安控和支付等用途。
臉部辨識技術可強化使用者登入行動裝置的安全性,進行多重要素驗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MFA),將大幅提升使用者儲存在網絡的信息安全性,像是銀行帳號等,盡管新技術可能會帶來不便,但好處是使用者對鏡頭微笑遠比一再輸入同樣的口令來得安全。
以蘋果的指紋辨識認證為例,經過指紋認證後才能付款,可以增加Apple Pay的安全性,預料未來使用者可能要透過臉部辨識,以進一步強化付款的安全性。
展望未來行動裝置配備的臉部辨識技術可能還會具備智能功能,例如若行動裝置鏡頭辨識出成人使用者,可能會推薦《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節目,若解鎖的是使用者的子女,該行動裝置可能會推薦《芝麻街》(Sesame Street)節目。
【IC製造】嵌入式存儲器轉型 全球晶圓代工投入MRAM研發

全球主要晶圓代工廠計劃在2017年與2018年提供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作為嵌入式儲存解決方案,可望改變下一代儲存技術的遊戲規則。
據Semi Engineering網站報導,GlobalFoundries、三星(Samsung)、台積電(TSMC)和聯電(UMC)計劃在2017年稍晚開始提供ST-MRAM或STT-MRAM,取代NOR Flash,此舉代表市場的巨大轉變,因為到目前為止,隻有Everspin已經為各種應用提供MRAM,例如電池供電的SRAM替代品、讀寫緩存(Write Cache)等。
STT-MRAM的下一個大好機會就是嵌入式存儲器IP市場,NOR Flash是傳統嵌入式存儲器,隨著製程從40nm進展到28nm,NOR Flash已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這些代工廠的支持可以將STT-MRAM轉變為先進節點的替代技術。
GlobalFoundries嵌入式存儲器副總裁Dave Eggleston表示,嵌入式快閃存儲器將繼續作為資料保存技術主流,特別是汽車和安全應用領域,嵌入式快閃存儲器將會有很長的使用壽命,但沒有擴展空間,當達到28nm製程以上時,嵌入式快閃存儲器實際上會成為昂貴的選擇。
因此,業界需要一個新的解決方案,STT-MRAM恰好為2xnm及以上的嵌入式存儲器應用做好準備。先作為補充技術,進一步替代嵌入式DRAM和SRAM,也是MRAM的巨大機會,將為處理器添加持久性功能。
無論如何,MRAM可能會因為幾個因素,成為一個大市場或利基解決方案,包括多個供應商和一係列的應用推動STT-MRAM發展,此外,主要代工廠投入STT-MRAM也可能會推動規模經濟化,降低技術成本。
但仍有一些挑戰,不是所有晶圓代工客戶都需要22nm以上的芯片,此外,STT-MRAM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技術,客戶可能需要花點時間集成,各種製造上的挑戰也必須解決。不過,4大代工廠都決定為嵌入式客戶投入開發作業,三星有自己的IP,其它代工廠正在與各種合作夥伴合作。
除了Everspin和代工廠之外,英特爾(Intel)、美光(Micron)和東芝與SK海力士都投入MRAM研發,同時,幾家新創公司如Avalanche、Crocus、Spin Transfer Technologies都正在開發。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生產MRAM說起來比做容易,因為MRAM涉及開發新材料、集成方案和設備,與傳統存儲器相比,生產流程也不同。
在晶圓廠的進展中,STT-MRAM目前有2個用例,第一個是替換嵌入式快閃存儲器,另一個是嵌入式SRAM,業界一致認為,STT-MRAM是一個很好的嵌入式解決方案。多年來,業界一直在探索STT-MRAM的發展,目標是取代DRAM,現在還在努力探索中。
而STT-MRAM仍然需要證明它可以在汽車的高溫下滿足可靠性和資料儲存規格。在微控製器(MCU)市場的嵌入式存儲器需求也在增溫,如NOR Flash用於代碼儲存和其它功能。MCU製程從40nm進展到28nm,NOR Flash也是,然而,在2xnm節點,NOR Flash開始遭受寫入速度慢和耐久性問題,且因為需要更多光罩步驟使成本更高。
超過28nm以後,NOR Flash就難以擴展,所以人們正在尋找替代品,但是用新的存儲器類型替換NOR Flash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新型存儲器類型的成長關鍵要求是性能、可靠性、密度和成本。
現在,STT-MRAM似乎已經在2xnm節點的嵌入式市場準備就緒,其它記憶體類型仍然停留在研發階段。報導指出,隨著產業正在開發STT-MRAM,同時也專注準備MRAM研發,包括SOT-MRAM磁存儲器,將作為基於SRAM技術的緩存替代品。
【智慧城市】5G導入物聯網應用仍有挑戰

全球許多電信業者計劃自2018年開始布建並測試5G網絡,並以2020年作為發表5G服務的時間點,外界更期待無所不在的5G網絡將替大量部署的物聯網裝置提供覆蓋率、帶寬和延遲需求的解決方案。
根據Embedded Computing Design報導,2016年,北美電信業者陸續宣布將關閉2G網絡,首當其衝的就是使用2G作為骨幹網絡多年的機器對機器(M2M)通訊。按理最簡單的發展就是直接轉移至4G聯機,但我們反而看到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的興起,例如LoRa,Sigfox和其它sub-GHz技術。
這些低功耗廣域網絡之所以比4G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就在於成本相對較低的芯片以及最小的長距離功耗。至於承諾最高可達10Gbps的資料傳輸速度、1毫秒往返延遲、遠程設備續航力長達10年,以及較佳室內裝置覆蓋率的5G則仍麵臨兩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5G預計得等到2020年才可能上路,因此初期芯片組的需求數量有限,不可能具有價格競爭力。此外,增加5G網絡傳輸容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減少網絡基地台的覆蓋麵積,或是利用毫米波頻段,這兩個解決方案都需要相距幾百或幾十公尺之間的無線接入點,這在密度集中的都會區不成問題,但卻會是中低密度區域的最大問題。
這兩項指標都不利於工業物聯網的發展。事實上發展5G的初衷及主要目的是解決3G和4G網絡在影音串流應用方麵帶寬不足和延遲的一種方法,至於物聯網傳感器聯機的應用隻能算是錦上添花。
無線電頻率半導體公司Qorvo的低功耗無線業務部總經理Cees Links表示,5G的首要商業案例就是繼承4G,之所以將物聯網和5G綁在一起是時間上的巧合,Links認為兩者之間的關聯不大,因為5G重視的是效能的改善。
Links表示,受限於5G訊號的覆蓋範圍有限,許多業者已在考慮將4G和5G服務結合,用來抵消興建更多基地台的費用,這使得Category-M1和NB-IoT解決方案成為設備製造商的明智選擇,以保障未來的LTE投資,但這也意謂著除非技術成熟,否則5G將隻會成為物聯網的另一個網絡選項而已。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智慧笑聯app官網最新版
生活實用41.45MB
下載
盯鏈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50.17M
下載
學有優教app家長版
辦公學習38.83M
下載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