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蘋果、穀歌、微軟是矽穀最性感的公司,想必沒人會反對。這三家公司幾乎主導了PC端、移動端軟硬件的發展潮流。
正因為如此,三家公司每次發布會都會成為全球科技圈的一場饕餮盛宴。即使庫克在北京的官方店和開發者聊聊天,都會有諜照流出。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是三隻以及後麵的群狼。所以,三家公司也在暗地裏較勁。
財報情況
從本季度最新的財報來看,微軟截止3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微軟第三財季營收為22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205億美元;微軟第三財季淨利潤為48.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7.56億美元增長27.8%。
穀歌經曆拆分、重組後,已不單獨公布財報,其母公司Alphabet 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本季度營收24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2% 。淨利潤54.3億美元,漲幅29%。
三家公司中,蘋果的財報最為亮眼。該公司2017財年第二財季的財報顯示,第二財季營收為528.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05.57億美元增長5%;淨利潤為110.2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5.16億美元增長5%。
不過,蘋果在大中華區的營收仍然延續了之前下降的趨勢,達到107.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4.86億美元下滑14%。
手機業務
三家公司都包含手機業務,蘋果更是依靠iOS 11係統建立的完整的生態圈。穀歌以起開放的心態,將安卓開源。幹掉了塞班等一眾手機係統,也帶動了國內智能機產業的發展。目前,穀歌已經推送了最新版的Android 8.0係統,不過,國內手機廠商使用的安卓係統版本大部分還停留在4、5、6這幾個。
不要以為穀歌隻有手機係統,去年10月份,穀歌在美國推出了新款Pixel係列手機。人工智能、雲端存儲、拍照,iPhone有的,它都有。

而微軟在手機上就顯得有些後勁不足,雖然微軟在2014年斥資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試圖和蘋果一樣建立軟硬件的手機生態,但時隔兩年,微軟已經對手機業務的員工一減再減。最後一次宣布裁員涉及員工1850名,微軟為此支付了2億美元的員工遣散費。
最新一季的財報顯示,微軟手機業務的收入,隻有500萬美元,不禁令人扼腕歎息。
不過,作為科技領域的老牌企業,對於新興技術和潮流仍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可以這麼說,業績上的得失是他們眼下的苟且,新興技術才是他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每一年,三家公司的發布會就是引領科技潮流的時刻,而今年,就是AI以及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不是幾年才有的技術,它經曆了漫長的沉澱,隻不過由於任天堂的《口袋妖怪GO》和穀歌的AlphaGo而被世人所熟知。
今年算得上AI技術的爆發年,大多數新產品都在標榜自己的人工智能技術。終於,我們熬過了“大數據年”,迎來了“AI年”。
與國內部分企業依靠AI這一概念吹牛B不一樣,蘋果、穀歌、微軟等企業是真的將它們產品化了。
既然是AI爆發的年份,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這些公司應用AI技術的產品,一次窺探他們在AI領域的布局以及對AI的認知。
AI產品及布局
2017年6月5日,蘋果舉行了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在這場本應以軟件技術為主導的發布會,硬件卻結結實實的搶了風頭。
不過,硬件也確實性感的很。而且,處處都在體現AI技術的存在。
比如,令人驚豔的蘋果音響Apple HomePod,該設備裝有7個高頻揚聲器,通過蘋果A8芯片運行。蘋果音箱使你可以直接連線蘋果語音助理(Siri),要求它播放之聲節目(Beats 1 Radio)、播送天氣預報、設定計時器或控製你的智能家居平台設備(HomeKit)。
此外,這款音箱還會測算房間空間,智能調節播放。
Siri算是蘋果對AI技術最早的探索,當然,是蘋果收購的,同時也引發了國內手機的跟風。不過,去年5月份,外媒報道蘋果當年收購的Siri團隊已基本走光了。大家還在擔心Siri會不會成為如同國內手機助手那樣的癡線。
現在看來,蘋果已經準備把Siri發揚光大了。
不過,蘋果的這款智能音箱推出的稍晚一些,穀歌和亞馬遜都在2016年推出了自己的藍牙音箱,而且都配置了語音助手。
亞馬遜Echo在智能音箱領域屬於開創者,最新推出的Amazon Tap是一款內置有Echo功能的便攜式藍牙音箱,聯網、音樂服務、語音助手應有盡有。
比Echo稍晚的Google Home,也是一款出色的智能音箱產品。雖然隻支持英文,但卻可以正確定位國內的位置,提供天氣預報、附近的餐館等本地信息。
除了熱詞喚醒,同樣支持語音識別。通過語音識別,用戶可以通過音箱使用穀歌搜索服務,並通過音箱播放搜索結果。
在人工智能領域,自然語言(聲音、文字等)識別是比較基礎的門檻,因為,隻有用戶像生活中一樣和機器交流,機器才更像人。
不過,說到自然語言的識別,筆者更傾向於微軟研發多年的“微軟小冰”。她並沒有被微軟捆綁到某些硬件產品上,而是成為了跨平台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微軟小冰集合了文獻、自然語言分析、機器學習、深度神經網絡等等方麵的技術積累,構建了自己的語料庫。
但是,和上述幾家公司一樣,微軟也有自己的語音助手“小娜”(Cortana)。這也是微軟的第一款語音助手,被微軟內置到了最新的win 10係統中。Cortana 可以說是微軟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方麵的嚐試。
手機用戶與小娜的智能交互,不是簡單地基於存儲式的問答,而是對話。它會記錄用戶的行為和使用習慣,利用雲計算、搜索引擎和“非結構化數據”分析,讀取和“學習”包括手機中的文本文件、電子郵件、圖片、視頻等數據,來理解用戶的語義和語境,從而實現人機交互。
說句題外話,Cortana來源於微軟熱門遊戲《光環》中那個有點暗黑的人工智能。
由於其“助手”的定位,微軟小冰剛推出的時候是以平台的連接者和助手出現,不幸的是,一代小冰剛剛接入微信公眾號平台就遭到了騰訊的封殺,時隔一年才得以常見天日。
相比Siri,小冰更傾向於交流。不過,2017年3月,微軟小冰與必應搜索(大冰)合並,成為微軟大小冰。這意味著,以往關鍵詞搜索的模式將被自然語言所代替,對於搜索引擎來說,這是一次不小的變革。
當然,這幾家企業在AI領域的布局肯定不會僅僅局限在如此的“小打小鬧”。很多關乎普通民眾衣食住行的領域也成為了他們的試驗田,比如汽車、物流。
最新消息顯示,一直處在傳聞中的蘋果智能駕駛項目將要進行路測,而且已經獲得了許可。據說,蘋果在瑞士的一個與智能駕駛有關的實驗室也被曝光了。
同時,智能駕駛也是國內布局人工智能的企業成果最為豐碩的領域。
而穀歌似乎對於機器人情有獨鍾,比如穀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之前那幾個有點呆萌卻無比靈敏的智能機器人著實震驚到了觀眾。
不過,6月9日,Alphabet把Boston Dynamics和Schaft都賣給了軟銀。或許,穀歌已經完成了他們的研究。
除此之外,還有亞馬遜,這家本該是電商的企業,搞了一個智能物流,配送中心的機器人名叫Kiva。整個智能物流係統應用了物聯網、機器視覺、倉儲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技術, Kiva機器人的正確率達99.99%。
甚至,該係統還能做到“預判發貨”:根據大數據預判用戶消費行為,在用戶下單之前就將商品發貨出庫,這樣大大提升了配送的速度,非常適合暢銷商品。
這種恐怖的存在,即使阿裏、順豐、京東都不見得能做到。
人工智能是個好東西,但沒有長期的技術積累,靠炒概念是做不成功的。蘋果、微軟、穀歌、亞馬遜敢於嚐試,其勇氣也來源於他們的實力。
科技改變世界,而不是“風口”。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智慧笑聯app官網最新版
生活實用41.45MB
下載
盯鏈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50.17M
下載
學有優教app家長版
辦公學習38.83M
下載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