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沉寂許久的微軟 Hololens,最近終於重新回歸大眾的視野。意外的是,我們等來的並非第二代 Hololens,而是它可能將停產的消息。
據國外科技媒體 MSPowerUser 報道,HoloLens 的主要供應商、台灣公司奇景光電在其 2017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中提到:「年同比持續下跌是因為我們主要的 AR 設備客戶決定停止生產產品,導致 LCOS(液晶附矽,也稱矽基液晶)和 WLO(晶圓級光學器件)出貨量持續減少。」
奇景光電財報中所提到的那家公司,則被廣泛認為是研發 HoloLens 的微軟。針對以上傳聞,有消息稱微軟相關人士也給出了回應,但隻是強調了 MR 的重要性,至於 Hololens 停產這件事情,並沒有直接予以否認。
從之前英特爾宣布將停止生產 HoloLens 所搭載的 Atom 處理器,到最近台灣公司奇景光電財報中所披露的消息,再到微軟並未給出直接回應,綜合來看,HoloLens 停產可能並非空穴來風。
而作為一款即使現在來看,依舊沒有誰比它更強大的 MR 混合現實設備,HoloLens 失意的背後,或許更值得我們去思考。
HoloLens 是新硬件探索進程中的「一束光」時間回到 2015 年,隨著 Google 宣布不再接受訂單,停止銷售 Google Glass,意味著這一曾經引領了可穿戴設備熱潮的產品,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最近其又重新回歸了市場)。但大家對於未來全新可穿戴設備的探索,並沒有因此而止步。
在同年 1 月份召開的 Windows 10 預覽版發布會上,作為壓軸,微軟正式帶來了 HoloLens。而它的到來,再一次引發了大家對於可穿戴設備的熱議,也迅速衝淡了 Google Glass 退出市場,對行業帶來的負麵影響。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在談及 HoloLens 的時候,往往會把它歸結為 AR 設備。在去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微軟公開宣布,HoloLens 是一款 MR(混合現實)設備,並非 AR(增強現實)設備。
而 HoloLens 和 Google Glass 兩種設備所屬類別的不同(後者屬於 AR 設備),也正是二者差異化的所在。
雖然 AR 和 MR 都是將虛擬的景物放入現實的場景中,但不同的地方是,在以 HoloLens 為代表的 MR 設備中,虛擬物體是被完全融合入現實場景中的,我們可以和其中的虛擬場景進行自然交互,而這一點是 AR 設備無法做到的。
就實際體驗而言,相比 AR,MR 在顯示層麵上要更加逼真,同時整體交互性也要更好一些。某種角度上,我們也可以認為 MR 是 AR 做了一定的加強。
對於 HoloLens,外媒 ArsTechnica 在體驗文章中是這樣評價的:「我覺得這是一個比 VR 更引人注目的未來。我已經嚐試了虛擬現實係統讓我覺得太與外界分離,在一定程度上,我覺得迷惑。與 VR 不同,HoloLens 感覺很自然。」
可以說,在 Google Glass 退市之後的一段時間裏,HoloLens 成為了新硬件領域探索中最亮的「一束光」。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後它的發展軌跡和 Google Glass 驚人的相似,來的足夠驚豔,卻迅速褪去了光芒。
對未來的探索並沒有錯,但可能選擇了並不正確的技術路徑從最初的定位上來講,實際上當年微軟 HoloLens 和 Google Glass 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具體來講,HoloLens 選擇麵向商業以及開發者,而 Google Glass 則更希望去「擁抱」大眾,麵向消費級市場。

後來的事實證明,Google 做了一個並不正確的選擇。於是,前不久當 Google Glass 宣布重新回歸市場的時候,我們注意到,目前為止其僅僅麵向商用市場,至於何時開放消費級市場,官方並沒有進行過多的說明,而這恰恰也正是 HoloLens 之前的策略。
回過頭來看 HoloLens,從 2015 年發布至今,它似乎也並沒有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雖然微軟官方從未給出過 HoloLens 出貨量的詳細數據,但諸多側麵顯示,其市場表現或許並不令人滿意。
比如去年 9 月份,天野村證券分析師 Donnie Teng 曾表示,由於投資者注意到 HoloLens 設備羸弱的出貨量,從而下調了其供應商台灣奇景光電(Himax)的信用等級。
前不久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了 2017 年趨勢分析報告《Trending the Trends by Deloitte》,對 MR 未來的產業發展做了詳細的分析。
報告稱,目前 MR 領域不乏平台、設備、軟件生態方麵的投資,這些投資的最終目的是,將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鍵盤鼠標、平麵顯示器等工具轉換成全新的溝通和協作範式,一旦成功,將會是現代科技紀元最深入的根本改變。
通過這份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看到,MR 產業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微軟 HoloLens 的整體大方向是正確的。
既然在 MR 大方向與市場定位這兩道選擇題上,微軟都做對了,那麼為什麼 HoloLens 並沒有順理成章的獲得成功呢?我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技術動量」不足,僅僅在軟件層麵上下功夫,而硬件部分無法做進一步革新,顯然滿足日新月異的市場需要。
不可否認的是,兩年前的技術背景下,彼時的 HoloLens 確實足夠令人驚豔。但也正是由於它的優點太過亮眼,大家對於其所存在的缺點給予了更高的寬容度。比如續航、視野等問題,往往會被選擇性忽略。
實際上在 HoloLens 推出之後,微軟並沒有選擇「一勞永逸」,隨後的時間裏,陸續也推出過軟件更新。比如今年 7 月份推送的 Windows 10 更新補丁,修複了之前 HoloLens 存在的允許黑客訪問該混合現實設備,並進行遠程控製這一漏洞。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對於 HoloLens 有了更多了解,其固有的缺點也慢慢開始被「放大」。通常來講,硬件產品的更新周期並不會太長,尤其是目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但第二代 HoloLens 讓人「等到花兒都謝了」,卻依舊沒有到來。
從產品的角度出發,談到未來的發展,保持持續的技術革新,不斷彌補缺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而 HoloLens 的更新與成長速度反映出,其技術動量,顯然不足以支撐它所選擇的技術路徑。
現實的結果是,礙於成本所限,它在售價方麵很難做進一步妥協。但尷尬的是,從產品本身來講,HoloLens 依舊停留在 2015 的硬件水平,吸引力自然也要大打折扣。由此來看,市場表現不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我們也聽到了另外一條消息,即微軟將跳過第二大代 HoloLens,直接入手第三代產品。結合 MR 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以及微軟前段時間表態未來會堅持在 MR 領域做更多的投入來看,也許其在不久的將來直接帶來第三代 HoloLens,也未必不可能。
但客觀來講,綜合 HoloLens 兩年來的長期表現來看,它並不算成功。至於傳聞中的第三代 HoloLens 能否在硬件層麵上,相比目前的 HoloLens 有一個巨大的跨越,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值得肯定的是,無論 HoloLens,還是 Google Glass,成功與否,作為先行者,其之於新興領域的探索,都是值得肯定的。而從它們身上,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選擇正確的市場策略以及技術路徑,至關重要。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matic交易所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比特可樂交易所鏈接
其它軟件7.27 MB
下載
defi去中心化交易所
其它軟件166.47M
下載
易歐數字app官網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app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77.35MB
下載
yfii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oke歐藝app官方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比特國際資產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163.20M
下載
環球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7.40MB
下載
比安交易所官網app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