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失敗產品:Windows Vista

Vista
vista是一款微軟推出的電腦操作係統,它可以用於幫助用戶更有信心地查看、查找和組織信息以及控製計算體驗。
顯然,Vista可能是微軟產品史上最大的恥辱,並且永遠不會被忘記。雖然擁有華麗的界麵,但緩慢的性能、多不勝數的Bug以及惱人的UAC彈窗,讓Vista惡評如潮。最終,它被貼上“Windows 7測試版”的標簽,並成為“最失敗科技產品”榜單中的常客。
Vista有以下缺點:
1、SMB2
微軟在Vista中對服務器信息塊(SMB)協議進行了升級,加入了第二代“SMB2”。SMB主要用於通過網絡共享文件、打印機、串口等,必不可少,不過SMB2卻可能會給連接非微軟係統(Linux、Samba等)的網絡帶來問題。
2、硬件
這個問題已經引起無數口水,就像曆史上的每一次大型升級。這是一個必然的、無法回避的過程:要享受,就得付出。
3、防毒
雖然Vista集成了大量安全功能,微軟要號稱Vista無需再裝殺毒軟件,但事實證明這樣顯然不夠,而絕大多數第三方防毒殺毒軟件都還不能很好地兼容Vista,時間也不多了。
4、驅動
雖然Vista自帶了近2萬個驅動程序,並提供1萬多個升級,但在硬件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這遠遠不夠,而且這些驅動大多都是來自微軟的,要真正發揮硬件潛力還得依賴第三方廠商的自家驅動,但他們都還沒有準備好。
5、兼容性
其實Vista做得不賴,大多數常用程序都沒什麼問題,隻是不少第三方軟件還無法完全兼容。另外,微軟始終不肯提供不兼容列表。
6、內存
說起係統資源消耗,內存首當其衝。想讓Vista跑得歡暢,2GB是必備,4GB再好不過。
7、版本
雖然微軟略微減少了Vista的版本,但仍有5個,加上32位版和64位版的區別,還有精簡版(N),相互之間的差異讓人眼花繚亂。
8、激活
XP引入的“激活”機製在Vista中變本加厲,即使企業部署也要每180天重新激活一次,不過曆史證明“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
9、空間
一般性的安裝後,Vista能吃掉10GB空間,而根據微軟的推薦,係統分區最好有15-20GB。
10、係統備份
結合第九條考慮,對Vista係統進行備份也很棘手。
11、必要性
不像Windows 95或者Windows 2000,Windows Vista似乎沒有非用不可的理由,拒絕的倒是能擺出一堆。當然,最後終究還會是Vista的天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
12、學習
Vista與XP的差別並不隻是美麗的外表,如何很好地掌握新係統是擺在用戶麵前的一次大型考試。
13、代價
升級到Vista著實代價不菲,硬件、係統、移植等都是很耗金錢的。
14、硬件廠商支持
雖然說PC廠商對Vista是熱情無限,不過一線和二線硬件廠商看起來是不緊不慢,提供Vista兼容係統的步伐並不快。
15、備份功能
Vista本身的備份功能並不完善,比XP的也好不了哪兒去,第三方程序應當還是多數人的選擇。
16、會議功能
雖然微軟很吹捧協作,比如Office System,但Vista做得並不太好,比如VoIP能力。
17、用戶訪問控製(UAC)
缺乏智能的保護機製讓人感到厭煩,微軟的好心好意也是適得其反,運行個計劃任務你都得反複確認。
18、繁瑣
Vista給與了更多選擇,但往往隱藏得過深,不照著教程點上七八十來次鼠標根本找不到在哪兒,而且很多地方都不夠人性化,比如多名專家設計多年的關機菜單。
19、安裝
Vista的安裝改善了很多,但還是不夠,對著進度條枯坐半天誰也不願意。
20、混合硬盤
很有可能帶來不小的性能增強,但實際產品還很遠,支持程度也不樂觀。還有ReadyBoost。
21、5000萬行代碼
盡管經過了5年、無數次的測試,但超大規模的代碼裏還隱藏著多少bug和漏洞呢?無論如何努力,一個又一個的補丁必然會繼續如影隨形。
22、批量激活2.0
VLK沒了,KMS來了。新的鬥爭開始了。
23、缺失的功能
回想當年,微軟信誓旦旦給我們做了多少保證,但隨著時間的過去,一個個新功能被砍掉,比如WinFS係統、虛擬文件夾等等。
24、一些協議的失蹤
IPX、Gopher、WebDAV、NetDDE、AppleTalk等都不在Vista支持之列。
25、WordPad
WordPad不能再打開.doc文件了。買Office吧。
第二個失敗產品:上網本

上網本
2007年,華碩等PC廠商帶來了“上網本”的概念,以小巧的機身、出眾的便攜性著稱,設備並不一定搭載Windows係統,也有可能是廠商自定義的Linux係統。不過,很快用戶就發現上網本的性能、功能有限,即便是搭載Windows的型號,而由於低端硬件無法流暢使用。最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取代了上網本,PC廠商也無法避免地遭受了移動互聯網產品帶來的巨大衝擊。
上網本有以下缺點:
1,沒有光驅
2,性能不行,大遊戲玩不了
3,屏幕太小,播放高清電影體驗不爽
第三個失敗產品:微軟Kin手機

kin手機
微軟Kin係列手機顯然是一個巨大而典型的失敗案例,它代表了當時微軟公司混亂的結構和決策失誤。在2010年,當微軟徹底結束Windows Mobile係統之後,發布了Kin係列手機作為承接產品。但奇怪的是,Kin並未使用新的Windows Phone係統,而是基於Silverlight研發的產品,主打社交功能。但顯然,一方麵Kin分散了用戶對Windows Phone的注意力,另一方麵其本身功能十分有限,並不能吸引消費者。最終,在上市兩個月內便宣布停產,致使微軟虧損2.4億美元,也成為微軟產品史上最短命的硬件設備之一。
Kin手機有以下缺點:
1,整體響應太慢了,性能不行
2,外觀不行,不能做禮物送人
3,Kin操作係統定位模糊導致混亂,不知道是Windows Phone 7,還是Windows Phone 7的分支,Kin具有的共享和自動備份等功能似乎並不是Windows Phone 7操作係統的部分功能,會讓手機用戶感到迷惑
4,智能手機功能不完善,但定價過高,Kin並不屬於智能手機,但它卻象智能手機一樣收取包月服務費。
Kin的目標用戶多為收入較低的年輕人,每月70美元服務費對於他們來說有點偏高。
如果微軟隻提供社群網功能而不硬性規定所有用戶都必須購買數據服務,Kin的銷售情 況也許會好一些。
5、缺乏配套應用軟件和遊戲
雖然Kin手機要求用戶使用數據服務,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智能手機。Kin手機配備了一款瀏覽器,可以通過控件訪問社群網站。但微軟並不允許用戶在 Kin上運行應用軟件和遊戲,因此降低了Kin的功能。也就是說,用戶支付了跟智能手機一樣的服務費,但卻得不到相同水平的優質服務。
消費者們都會進行對比,即使是青少年也不例外。 因此許多消費者根本就不考慮購買Kin手機。
6、缺乏新潮功能
現在手機的競爭非常激烈,Kin是微軟做出的大膽嚐試。微軟在推廣Kin手機時著重強調它 的共享圖片、視頻和訪問社群網feed等功能。但是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具備上述功能,有些智能手機在這幾個方麵的功能還優於 Kin。例如,Kin手機在剛剛發布時,它的Twitter客戶端並不完善。用戶不能利用Twitter客戶端查看回複,進行搜索或發布圖片。同 樣,Facebook客戶端也隻能用來顯示或發布狀態信息,而不能發布圖片。
微軟沒能讓消費者明白Kin手機真正的創新功能是自動化雲備份。 Kin手機可以將用戶的所有信息,包括圖片、視頻、短信曆史信息和通話曆史信息等全部備份到一個免費在線存儲區,用戶使用任何瀏覽器均可訪問那些信息。 手機報廢或丟失後,這項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場了。但是消費者從Kin廣告中根本看不到相關的介紹。
第四個失敗產品:穀歌Nexus Q

Nexus Q
穀歌在2012年I/O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一款名為“Nexus Q”的圓球狀流媒體播放器。Nexus Q相當於一個小型的電腦,基於Android係統平台,內置了德州儀器的OMAP 4460雙核處理器。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功耗僅25W,並且支持NFC、藍牙以及Wifi網連接。此前,這款頗具神秘感的設備被認作是穀歌“第一款社交流媒體播放器”。穀歌在當天的發布會上,穀歌甚至將Nexus Q描述成美國製造業的救星,並稱其是“完完全全的美國製造”。
目前,在穀歌的官方Nexus頁麵中已經找不到任何有關Nexus Q的字樣,取而代之的則是Nexus 4、Nexus 7和Nexus 10這些新設備的資料。這似乎預示著穀歌有可能放棄這款備受期待的設備,穀歌方麵尚未就此發表置評。
事實上,Nexus Q不僅僅是穀歌第一款獨立設計製作的硬件設備,同時也是在6月底召開的穀歌I/O開發者大會上的重點產品。不過,雖然Nexus Q的外形設計十分出色,但其內置的軟件係統卻沒有做到足夠出色,功能華而不實,且相當有限。因為該產品隻能播放Google music的音頻和Google Play、YouTube上的視頻。而且,299美元的售價也將大大影響其在市場的推廣範圍。
這台售價300美元的流媒體播放器,功能十分有限,不支持第三方視頻及音樂應用,隻能播放來自穀歌商店中的內容。同時,其性能表現非常糟糕,無線投射功能速度緩慢、視頻質量較差,最終無法贏得消費者的親睞。當然,有了Nexus Q的前車之鑒,今年穀歌發布的Nexus Player顯然完善了許多,Android TV係統賦予其更多可用性。
Nexus Q的缺點如下:
1 不能播放其他服務(比如Spotify或Rdio)的音樂。
2 除了來自Google Play商店的視頻之外,你不能播放你Android 設備上的其他視頻。
3 不能播放Netflix,Hulu、HBO等第三方視頻服務的視頻。
4 不能播放你自己的音樂文件,除非你將它們上傳到穀歌音樂(Google Music)。
第五個失敗產品:施樂Alto

Alto
1973年施樂Alto是第一批個人桌麵電腦,具有重要意義,對未來的個人電腦產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提出了鼠標和圖形界麵的概念,這在當時都是非常超前的。雖然Alto獲得了部分專業機構的親睞,但實際上並未在個人消費者中普及,昂貴的價格和落後的係統最終導致施樂退出電腦領域。
6,微軟Bob

Bob

Bob有點像密室逃離

這隻小狗很多人還有印象
Bob是微軟在1995年推出的一個用戶界麵,通過卡通式的場景和UI來幫助初級計算機用戶更好地使用Windows係統,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卡通式的用戶指南。不過,由於功能過於簡單並且需要支付100美元購買,Bob很快就被淘汰了。
Bob包含各種辦公應用程序套件,如財務應用,字處理程序等。用戶界麵非常適合於計算機新手,但是許多人認為提供的助手過於“精明”和“熱情”。每一個操作,諸如創建一個新的文本文檔,無論用戶掌握的多麼熟練,你都要遵循向導一步一步的操作,著實沒有必要。而一些用戶認為助手總是自以為“高人一等”。
卡通助手角色通常與所針對的任務沒有關係。這些特點使Bob在PC World Magazine 25個最差產品中位列第七,同時被CNET評價為十年來最差的產品。
7,任天堂N64

N64
N64是任天堂於1996年推出的家用遊戲主機,采用了64位架構,領先於當時的索尼PS。但遺憾的是,觀念陳舊的任天堂堅持使用昂貴的卡帶作為存儲介質,無視CD-ROM大趨勢,最終致使第三方遊戲廠商紛紛轉投索尼陣營,任天堂家用主機的沒落也就此開始了。
N64失敗的地方:
幾乎沒有RPG,特別是Square和Enix轉向PS平台後。Mothet3也流產了...這直接導致RPG粉絲投入PS陣營。感覺SS上的RPG都比N64上的多。而在16位時代,Snes硬是憑著RPG打天下的。
8,蘋果Lisa

Lisa
蘋果產品史上的失敗作品也有很多,Lisa便是其中之一。
Apple Lisa是第一款擁有圖形界麵及各種先進概念(如搶先多任務處理)的商用個人電腦,這款以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女兒命名的產品被寄予厚望,最初被認為將重塑PC市場。不過,Apple Lisa運行速度緩慢,售價卻高達1萬美元。後續機型(Lisa 2和Macintosh XL)雖然功能得到改進,價格也出現下降,但Apple Lisa對蘋果品牌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1986年,蘋果通過折舊的方式允許Lisa和Mac XL用戶再掏1500美元換購一台價值4100美元的Mac Plus。
不幸中的萬幸是,Lisa的失敗讓喬布斯開始重新思考蘋果當時正在開發的其他PC產品;1984年問世的Macintosh采用與Lisa相同的GUI及先進概念,但價格更為便宜(2000美元),因此顛覆了PC這個產品類別,同時“啟發”競爭對手采用相同概念。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中安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蘋果
其它軟件38.33MB
下載
歐聯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bitstamp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行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11.97MB
下載
zbx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32.73 MB
下載
鏈一交易所
其它軟件94.15MB
下載
易付幣交易所官網安卓版
其它軟件108.01M
下載
芝麻交易所官網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王交易所app蘋果
其它軟件47.98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