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軟、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調查顯示,在未來3年內有近8成工作因AI與數字轉型而改變
過去一段時間來,關於人工智能(AI)將取代哪些工作,又將創造哪些工作的論戰層出不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最新調查,受到AI和數字轉型影響,有近8成工作將在未來三年內被改變,包括因數字投資而產生的新職務,或通過技能提升,成為較高價值的職位等;不過IDC也發現,現有工作中,有23%被歸類為可被自動化取代、可外包或多餘的工作。
這份名為《解密數字轉型對亞太地區經濟影響》(Unlock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Asia Pacific)的研究報告,由微軟及IDC亞太總部共同發布,針對亞太區15個經濟體中,1,560個中、大型組織的業務及IT部門主管,特別是能夠影響組織數字策略的決策者調查,所屬產業遍布金融服務、政府、醫療照護、製造和零售等。

隨著各經濟體加速數字轉型的腳步,IDC亞太總部數字轉型實踐研究主管Daniel-Zoe Jimenez預期,到2021年,亞太地區GDP至少有60%來自數字產品與服務,各產業的成長動力都將來自數字加值過後的商品或服務、營運方式以及關係經營等。
IDC表示,數字轉型對傳統商業模式的影響快速,且普遍顛覆既有模式。而在台灣方麵,2017年台灣GDP約有6%來自於直接使用行動應用、雲端、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等數字科技打造的數字產品及服務。
IDC也提醒,組織要成為數字轉型的領先者,除了創造數字文化、建立信息生態係外,也可以從小處著手,像是鼓勵員工擁抱微型革命,透過小而快速的項目帶來正向的業務成效,並且善用AI,替個人及組織培養因應未來的技能,為數字經濟做好準備。

不過,市場研調機構Gartner數據指出,AI將會創造230萬個工作,此數量遠遠超過自動化技術淘汰掉的工作機會,比如機器訓練員、AI工程師、AI測試員和監督員、照護者和社工人員、銷售和行銷經理和創業家,這6大職業趁勢崛起。
李開複則表示可能從15到20年的時間來看,被取代的工作可能會是在10%到50%之間,在單一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不少工作,尤其是重複性較高的以及流水線生產的工種,李開複認為,目前的AI技術,有許多不能做的工作,“創造性的工作是不能做的,複雜性高、跨領域的工作是不能做的,還有關懷型服務型的工作是不能做的。”

除此之外,AI的發展也會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李開複表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最好的工作,“那些能夠駕馭人工智能的工程師、專家還有相對簡單的機器人的修理者等,都是新的工作。”李開複說。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中安交易所2024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邀請碼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網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雷盾交易所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28.18M
下載
火比特交易平台安卓版官網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中安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appios
其它軟件77.35MB
下載
獨角獸幣交易所手機版
其它軟件223.86MB
下載
9coin交易所官網版
其它軟件28.80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