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 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通訊電纜在英吉利海峽鋪設。
168 年後的今天,微軟要把數據中心也搬到海底去了。

6 月 1 日,微軟將一個長約 12 米,直徑接近 3 米的膠囊狀數據中心沉入蘇格蘭水域。
這個在海底嗡嗡作響的 Northern Isles 數據中心一共裝載了 864 台服務器,可以存儲約 500 萬部電影。它將為蘇格蘭群島的沿海地區提供高速的雲計算能力和互聯網連接。

微軟將這個項目稱作 Project Natick。他們表示,將數據中心沉入海底主要是出於對成本的考慮。
為了維持機房適宜的溫度,避免上千台服務器宕機,科技公司往往要支付巨額的空調費用。因此,越來越多公司將數據中心建在人煙稀少的高緯度地區,希望利用外部空氣來降低冷卻成本。此外,土地租金、人力和水電等成本都讓人頭疼。
相比之下,有著較低溫度的海底就像是一個天然冰箱。
為了保證數據中心可以在水下順利運作,微軟特意跟一家經驗豐富的海洋工程公司 Naval Group 合作,將一些潛艇的技術用於維持冷卻溫度。而從投入生產到最終下水隻花了不到 90 天,時間成本也大大降低。

水下數據中心帶來的好處還不止這些。
項目經理 Ben Culter 稱,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住在距離海岸 120 英裏的地方,在附近水域放置數據中心,可以以短距離為沿海地區的居民提供更快速流暢的互聯網體驗。
環保也是一個大亮點。這次放置數據中心的地方,是位於英國蘇格蘭東北部的奧克尼群島(Orkney Islands)。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包攬了島上的 1 萬名居民用電,而 Northern Isles 數據中心也將由它們來提供電力。
微軟將這稱作「自給自足」式的數據中心。

▲ 奧克尼群島,圖自 TWS
Project Natick 最初隻是一位微軟員工異想天開的想法。這位員工 Sean James 曾經在美國海軍潛艇裏服役 3 年,也受埋在海底的電纜和光纖啟發,開始好奇將數據中心搬到水下可不可行。
2014 年,這個想法正式立項投入研究,並在 2015 年 8 月建成概念原型,在美國加州的海岸附近進行了長達 3 個月的測試。

▲ 第一次測試的數據中心原型,比這次的小得多
第一階段的測試證明了水下數據中心的概念可行,而現階段的重點是要從環境和經濟上研究是否可行。
在接下來的 12 個月裏,微軟將從功耗、內部濕度和溫度等多個方麵來監測和記錄數據中心的運作。會不會給海洋環境帶來汙染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觀察。
Culter 說:
如果它可以在這裏很好地運作,那我們就可以把這個想法帶到任何地方去了。
微軟還為這個蘇格蘭海底的數據中心立下了目標,希望它能實現 5 年內無需人為協助運作。而在數據中心的使用壽命結束後會進行回收以減少浪費。
想象一下,朋友,未來的海底或許就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數據中心。
題圖為 Project Natick 團隊,文中配圖來自微軟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幣幣交易所app官網
其它軟件45.35MB
下載
熱幣交易所最新版本app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zbg交易所官方ios
其它軟件96.60MB
下載
拉菲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ceo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5.59MB
下載
zbg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ada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okb交易所app蘋果ios版
其它軟件273.24MB
下載
topcoin交易所
其它軟件163.85M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