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一項技術來說,8年時間都足以看成一個輪回。8年前伴隨著雲計算模式的興起,Openstack從無到有,最終成為雲計算事實上的標準。
但從去年開始,Openstack的熱度似乎有所降低,一是被容器技術衝擊,二是社區參與者的人數在減少。已不在風口上的Openstack將會走向何方?
事實上,源於開源社區的Openstack從來就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套方法論。它的組件眾多架構龐大,難以駕馭,它需要較強的技術運維能力,它需要根據具體業務場景做業務優化。當企業選擇了Openstack的開放、可控和高性價比就必然要麵對上述這些問題。
所以當浪潮雲海OS選擇從4.0版本支持Openstack開始,就做好了融入Openstack,並超越Openstack的準備。如浪潮集團係統軟件總監張東所說,“雲海OS 5.0時代,浪潮更強調是全麵融入Openstack,但5.5版本我們會更為聚焦場景。”

的確,客戶需要的雲計算能力,或者是雲計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的能力,而不是Openstack本身。要超越Openstack,雲海OS 5.5就必須要在場景化的路上一走到底。
雲讓這個時代發生了什麼變化?
客觀的說,雲計算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已經是當下最優秀的生產力。根據IDC預測,2018年後雲基礎設施市場將占據IT基礎設施市場超過50%份額,徹底超越傳統IT基礎設施,成為行業主導力量。
在中國市場中,過去幾年的互聯網+深入行業之後,進一步將雲計算基礎設施化,“雲計算+”將是驅動各行各業,業務升級的關鍵。

按照張東的理解,“雲計算成為一個硬件基礎設施,這種趨勢在這些年越來越明顯,早些年我們一直在說傳統應用要上雲,互聯網應用上雲,未來大數據的應用、人工智能的應用全都要在雲平台上跑”。
換言之,雲計算會變成所有技術的土壤,而所有的技術都在融入雲計算當中。
比如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數據進行計算,尤其是圖像識別依靠大量的GPU計算,因為成本昂貴所以隻有有限的互聯網巨頭能夠使用。但如果用雲計算去構建AI計算,就可以讓很多傳統行業能夠使用到人工智能的技術,加速智能的普惠。
再比如大數據,無論是伸縮性、擴展性,還是敏捷性,大數據都需要要雲平台來進行支撐。而在物聯網方麵,我們發現今天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做雲和邊緣的融合,這本身就是對物聯網時代的一種呼應。而雲在物聯網的體係中,仍然是邊緣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基礎。再有雲計算對網絡的改造,例如SDN就是在數據中心裏完成對網絡資源的虛擬化,它和雲計算的結合就是天生的。
從這些技術實際的演化過程中,張東將之總結為是:以雲計算為中心的融合趨勢。“雲智融合、雲數融合、雲物融合、雲網融合,這些融合趨勢的產生,其實是因為業務曾對雲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敏捷,更開放,更融合”。張東說。
雲海OS 5.5始於開源,並超越開源
一年以前,浪潮宣布雲海5.0版開始全麵融入到OpenStack的框架裏。而在5.5版本當中,張東表示,“5.5版本還會繼續堅持在Openstack這條路上走下去,不斷跟外圍的廠商和設備融合起來兼容起來,支撐整個平台的建設。”

在我看來,雲海OS其實是個產品家族,而OpenStack是它的中心,但不是全部。所以,雲海OS 5.5堅持的原則就是把OpenStack變成一個用戶拿來就能用、用起來就好用的發行版。張東說,“這個發行版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第一我們會在這裏麵集成盡可能多的模塊,比如容器的管理、裸機的管理、FPGA的管理和GPU的管理。第二是基於開源高於開源,最後還要回饋給開源,為開源貢獻重要的力量。”
我們知道雲海OS在5.0版本時強調FAST的設計理念,主要從從Functionality(功能性)、Availability(可用性)、Security(安全性)、Toolchain(工具化)著手,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成熟、完善、易用的OpenStack產品。
而張東強調,“5.5版本我們首先增強了功能的豐富程度,這是我們其中的一個特色,最重要的是能夠通過這樣一個平台提供更多的不同場景下的解決方案”。顯然雲海OS 5.5強化了差異化的同時,更多的考慮到了具體客戶的產品化,把應用融入到產品當中,更利用用戶去做落地。

例如在一個核心應用場景政務雲案例中,雲海OS就做到了“雲+大數據+PaaS”一整套標準的落地。據浪潮雲計算產品部總經理蔣永昌介紹:如今已經有四五個省用到浪潮的雲海OS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做到了把很多圖像、視頻監控等非結構化數據透過底層的分布式軟件雲軟件去強相關聯,使得各個係統之間數據調度效率非常高,能夠做到秒級響應。自從業務上雲後,每年對硬件的投入,大概可以節約1300萬-1500萬。
不難發現,浪潮雲海OS在經曆了多次版本升級後,逐漸建立了以行業需求為中心的工作流程,建立在Openstack的開放性之上,但卻不斷優化和完善Openstack做不到的事情,超越Openstack,並按照業務場景達成解決方案的落地。“我們希望浪潮Openstack的發行版和其他公司不一樣。能夠提供不同場景下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希望通過一個平台去覆蓋全部的應用場景。”張東說。
浪潮雲計算如何做好自己的“平台+生態”?
蔣永昌表示,目前浪潮在國內私有雲部署已占據了一定的領先地位。首先從廣度上來看,目前,浪潮雲海OS成功應用於政府、能源、電信、環保、教育、企業等,累計擁有4000+行業用戶。其次從深度上看,浪潮正在部署某國內最大規模Openstack單集群部署項目:OpenStack私有雲IaaS平台項目,打造異地三個中心互聯互通,共部署規模1400節點,這個能力也不是任何服務商都能具備的。

再比如金融行業,這是在信息化當中走得最早的大行業,對雲服務商的技術要求非常之高。而浪潮參與實施了國內最大規模基於OpenStak部署的金融生產雲,金融行業唯一承接核心業務、規模最大的OpenStack應用案例,創新性的實現了互聯網金融業務與OpenStack開源雲平台的深度結合,確保了業務快速創新、快速部署、快速上線。“這是國內首家將生產係統搬到雲上的案例,浪潮幫助他們做了很多的互聯網創新,包括Docker容器的業務部署等等。” 蔣永昌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浪潮可以做到為客戶提供基於IaaS層的全棧產品,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往上虛擬化平台、雲操作係統平台、雲管理平台和業務創新平台。這些平台裏構成了浪潮全雲的產品棧,這是浪潮給客戶搭建的一個很好的平台,如果能夠讓這些平台在客戶的應用場景裏發揮價值,生態就非常重要。
這就是浪潮雲計算的平台+生態。
一是雲圖生態,“雲圖計劃”是浪潮麵向雲計算生態圈的建設計劃,圍繞企業級用戶構建融合、開放、安全、共贏的雲生態版圖。而雲海OS 5.5構建的是一種“全雲的能力”。那麼, “全雲能力”+“雲圖生態”雙輪驅動是浪潮應對雲計算新挑戰所提出的業務策略,其目標是構建端到端的雲計算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更好的應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帶來的複雜業務挑戰。
二是InCloud Lab的聯合研發。浪潮InCloud Lab是浪潮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技術研究領域,與合作夥伴及客戶進行方案創新、孵化和開發的平台。它的作用是:浪潮與合作夥伴會在技術創新、方案孵化、場景優化方麵,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按照蔣永昌的說法,“雖然浪潮不做應用,但我們要懂應用的能力,所以我們與合作夥伴聯合研發去創造應用,那麼InCloudLab存在的價值就是,可以在具體場景中去做到解決方案的優化。”據了解,目前,InCloud Lab平台已經在北京、濟南、鄭州、台灣、矽穀、西雅圖建立了六個分中心,投入上千套軟硬件資源,以及1000+架構師等專家團隊。
對企業上雲來說,Openstack隻是漫長雲路的一個開始,浪潮雲海OS所要做的就是在讓Openstack更符合企業在具體應用場景上的要求,5.5版本之後,是不是對未來的6.0更有期待了呢?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蘋果歐意交易所app官網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zg交易所官網地址
其它軟件19.98MB
下載
芝麻交易所app官方蘋果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czc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吉事辦官方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06.26MB
下載
易歐app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比特國際交易所最新版本鏈接
其它軟件298.7 MB
下載
eos交易平台手機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中幣交易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官網版蘋果
其它軟件38.33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