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微軟發布了新一季度財報,本季度微軟一共營收221億美元,同比增長8%;實現淨利潤48億美元,同比增長28%,其中貢獻主力依然是他們的Windows係統,而硬件方麵的盈利則成了微軟最大的痛處。
Lumia智能手機已經基本不複存在,其手機收入下降7.3億美元,Windows手機全球市場的份額基本為零,在現如今活躍的手機消費市場中,顯然,消費者已經把微軟旗下的智能手機遺忘了。
至於Surface,這一季度收入暴跌了四分之一,其總收入同比下跌了26%。除了沒有推出新的產品之外,Surface同時遭遇了iPad Pro等競爭對手的強力衝擊,這也導致了微軟銷量的下滑。
Surface收入暴跌,微軟為何"硬“不起來
從Xbox到Luima再到Surface,微軟對硬件染指的企圖心一直沒有滅亡。 人人都知道 Surface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沒給微軟賺回過一毛錢,Surface更像是微軟的長期戰略性產品線,而且一直都是處在虧損的狀態下,無非是虧多虧少而已。
那麼令人奇怪的是,鮑爾默時代的微軟,崇尚的是蘋果式的軟硬結合,軟件必須要有硬件的搭載才是一體的,這也是為何後來Microsoft Store誕生的原因,同樣也是追隨的喬布斯理念,裏麵搭載售賣了各種微軟的硬件產品以及軟件服務。
完全不同於鮑爾默的納德拉,追崇雲服務至上,那麼在他眼裏,微軟的Surface存在的意義在哪裏?
鮑爾默更願意不惜成本地推廣硬件,這點從他收購諾基亞到不遺餘力宣傳 Surface 就可以看出來。相對的,主打“生產力與平台”的納德拉有點像微軟硬件的後媽,並沒有前任那麼大熱情。

而且,坦白地講,微軟的硬件部門並不是分散的,比如他們為 Windows Phone 手機投入的人力財力和 Surface 幾乎沒有大的區別。因此,我們可以從一些相似的角度來看待它們。
無論是手機還是平板,微軟的目標都是為它的軟件平台提供最好的第一手硬件設備。他們的軟件平台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巨大的優勢了,當然它仍然值得公司投入巨資維持下去,直到重新回到高點。
微軟對賠錢的產品有著一貫的耐心。必應自 09 年推出就一直在賠錢,微軟預計這款產品到 2016 財年才能實現盈利,收購諾基亞得來的手機業務也得到那時才能賺錢。微軟願意為必應砸上百億美元的水漂,願意為諾基亞手機近十億的虧損買單(更好玩的是,這近十億美元的黑洞還是微軟花七十億美元買來的),這麼一對比,Surface 的問題簡直就是毛毛雨了。
微軟把諾基亞的大部分硬件資產一手攬下,也就順勢把自己推到了無法後退的境地。當然他們這麼做隻是為了給 Windows 提供一個官方的硬件平台——但生意就是把花出去的錢收回來,這並不容易。
如果微軟為了止住虧損就放棄 Surface,那麼同理他們也該放棄手機業務。畢竟兩個硬件項目都是為了支持 Windows 平台開設的,而且兩個項目也都在賠錢,如果隻砍掉一支,從戰略角度來看怎麼都說不通。
Google屢戰屢敗的硬件之路
硬件業務出現問題不僅僅體現在微軟身上,Google也同樣如此,前不久,AlphaGo的人機大戰表現很精彩,這是否意味著穀歌的硬件之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
早在2012年,Google就推出首款AR產品——Google Glass,當時很受大家的追捧和喜愛,它新穎、奇特、未來感十足,卻始終不能走進大眾消費者的心裏。
單憑價格來說,一款售價1500美元,近萬人民幣的AR眼鏡直接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這也決定了它隻能屬於少數技術宅和行業應用,不能在大眾消費中得到普及,這也是它最後慘死的主要原因。
另外,它的用戶體驗與人機交互方麵表現也是欠佳,在Google Glass 麵前,要永遠和用戶的隱私問題說NO,Google Glass 的視頻功能侵犯了大眾隱私,而且在歐洲部分國家是明確禁止佩戴Google Glass出門的,對於這樣的倫理盲點,眾說紛紜,也帶來很大負麵影響。
除了Google Glass 以外,去年穀歌推出的首款“Google Phone”手機產品Pixel也無疾而終,但這是是Google首次涉足手機硬件,推出時,也憑借著相機技術在同等安卓機中大放光彩,有傳言說Pixel將在今年推出第二代來對抗iPhone 8,僅憑著相機技術不知道才這次較量中Pixel的勝算有多少?
2011年基於手機市場發展的大趨勢,Google又不得已進入手機製造業、收購摩托羅拉移動,讓它背負了數十億美元的虧損損耗,最後以轉賣這個“燙手山芋”而終。這都說明了Google在硬件方麵道路的曲折。

之後,穀歌還有更離奇的奇葩產品。從軍工項目四足機器人波士頓機械狗、檢測血糖的智能隱形眼鏡、資助生命科研公司 Calico研發的“長生不老”項目,再到構建三維空間地圖的Tango手機、量子計算機、單人背負式街景拍攝裝備Trekker、模塊化手機以及無人駕駛汽車……諸多硬件項目中,一些項目充滿了奇思妙想,而且應用場景也都不錯,但更多的已經和穀歌的“範圍”沒有任何瓜葛,充其量隻能算是穀歌工程師們在20%自由時間裏的漫無目的的塗鴉之作了。如今的穀歌,在發展硬件領域中,成功與否好像隻能靠碰運氣來評判。
不管怎樣,Google所做的嚐試已經深入到了很多消費領域,也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無論是產品賣的好與壞,其實都不重要,生產出這些產品,穀歌更多的是能夠樹立一個“標杆”,引領產品發展方向。
但Google至今未能避免自己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至於在硬件領域的發展,通過引導著硬件製造商也會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貼近用戶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所以,應該對Google的硬件之路飽有期待。
亞馬遜堅固的硬件產品線
亞馬遜的硬件業務發展相對於微軟和Google來說就要順利得多,我們都知道,亞馬遜多年以前隻是靠圖書零售起家,之後才發展為各種類型商品的電商平台,當圖書、視頻和音樂這些內容豐富起來的時候就需要開發自主品牌的硬件產品讓大家更容易的獲取這些內容,這也是亞馬遜推出Kindle,Echo以及Fire平板電腦等硬件產品的使命。

亞馬遜用了四五年時間潛力研製出智能音箱Echo,贏得了口碑和銷量。2015年6月,亞馬遜宣布將Alexa語音平台免費開放給第三方,同時開放Echo的語音互動技能開發,截止2017年2月底,Echo已擁有了10000項技能,而Alexa API也接入了很多廠商的硬件產品中,亞馬遜以此獲得的數據優勢和本身的產品服務讓其他競爭者隻能望其項背,以硬件固有的研發周期來看,近幾年內Echo都很難被趕超了。
但單憑這一點,很難下結論說Echo是成功的,雖說它的硬件配置相對優越,從戰略角度看,它有著入口的潛力,但實際用下來,它並不比播放器更專業,也沒有手機語音交互那麼方便,而且缺乏核心應用。
當用戶麵對一個可語音交互的設備時,並不滿足於隻使用亞馬遜的內容,而是在更廣泛的服務、人工智能上。在這一點上,Echo並沒有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它更多的是為了亞馬遜自身內容方麵的硬件產品線更加堅固。
互聯網公司如果想要做一個項目,或者開發一個軟件,隻需要一個產品經理,搭配一個設計,前後端幾個工程師就可以直接啟動。但要投入到硬件上麵,就會處處碰壁,團隊配置、設計、開發、供應鏈、財務預算,這些都是所要麵臨的問題與挑戰,可能時間才是互聯網公司最大的成本,隻有在硬件之路上不斷摸索,與傳統硬件行業的充分融合,才能發展一個健康的硬件產品生態。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阿童木交易所app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223.86MB
下載
歐意交易所app官方安卓版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歐意交易所app官網手機版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zebpay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幣交易app
其它軟件274.98M
下載
bib交易所手機版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最新版本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
環球幣交易所官網蘋果手機版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wbtc交易所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海星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81.1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