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釘釘2018秋冬新品發布會後,業界議論紛紛。其中,無論是某些所謂自媒體的無腦無底線吹捧還是那些莫名的酸葡萄或刻意抹黑,其實都有點對不起人家釘釘台下用的工夫和大家的流量費。下麵,《灣區盒子BAYBOX》就說幾點大家在官宣裏看不到的關鍵內容,一起研討一下。
其一,釘釘說自己"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操作係統"是個啥意思?昨天《灣區盒子BAYBOX》在問答裏簡單說了幾句,這裏再集中說一下。首先要明白,釘釘成為企業操作係統是一個比喻,是一種追求、願景。嚴格按原意理解的話,操作係統偏底層,而釘釘定位是偏中台、偏統一入口portal,跟操作係統區別大了。其實,說釘釘可以作為一個企業應用平台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從釘釘的功能看,能管理接入的內容逐步包含了人財物事等等,不斷整合各種應用,比如OA、比如文檔、比如會議、比如考勤等等,的確會成為很多公司員工工作的統一入口。其他的IT工具,比如傳統的ERP、CRM等等都接入釘釘。
以文檔、ERP為例,此前都是分別打開使用/登錄單獨的應用軟件,但在釘釘統一入口之後,就可以用單一賬戶登錄,通過打通的API,打開/編輯/協作文檔,調用ERP裏的數據。無論文檔、ERP都淪為底層應用,一般用戶可能都感受不到他在釘釘裏調用的文檔、ERP軟件,對這類底層應用也會越來越陌生。
應該說,不管企業客戶還是消費者客戶,都會期待找到一款平台產品,簡單圖省事;而不管是2B還是2C產品,也都會逐步跑出來一些適合做平台的產品。比如我們個人手機裏的微信,用多了,微信的確有鏈接一切消費的趨勢;2B領域裏,也會出現這樣的產品,比如釘釘就有這樣的可能。當然有這種想法的廠商不在少數。隨手舉個例子,比如協作廠商致遠,他在產品裏就有"業務生成器"的說法,業務人員可以根據相關的企業級表單引擎、流程引擎創建新的業務流程,這也是成為平台的一種表現。
那麼,這個平台是否已經形成了呢?光看用來考勤打卡的用戶數顯然是不嚴謹的。還有個好辦法,就是測算一下平均占用了每個員工用戶的多少工作時長。這個跟消費類APP占用普通消費者時長的原理也是一樣的。最近的數據看,即時通訊(微信等)占用用戶時長比例最大,達到35%左右,那麼同理,我們也可以測算一下一個企業內像釘釘能占用員工工作時長的具體比例,就能知道個大概了。
不過這裏還有個問題,就是釘釘和阿裏雲的關係。平心而論,阿裏巴巴如果要有一個要成為企業操作係統或者說平台的主體的話,感覺也應該是阿裏雲。再退一步說,至少把阿裏雲+釘釘加一起。有了阿裏雲,才有了完整的雲計算的三層服務,應用生態才做的紮實。有底層,也有入口。單獨拿釘釘來當做這個平台可能還缺乏說服力。
其二,釘釘把自己比做企業的操作係統,深層次的醉翁之意其實意在微軟。釘釘負責人無招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把釘釘當成操作係統,那就是以前用文本交流,現在可以用Windows交流。——這裏無招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直接提到了Windows係統,其實正好也提到了,整個阿裏巴巴要對標的重要目標公司——微軟。
現在全球範圍內,敢說自己是企業操作係統的也就微軟一家,別無分號。微軟最近市值反超之前的FAANG五家公司,成為最值錢的科技公司。在國內產業互聯網力壓消費互聯網的大趨勢下,誰能成為中國的微軟?誰會是中國企業的操作係統?這個願景太誘人了。

當年微軟的工作願景充滿活力。1991年Word for Windows 2.0的廣告
回顧曆史、反觀眼下,你會發現微軟在塑造企業和個人的工作方式的影響力上,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公司。所有在辦公室工作的人都不會錯過微軟的產品,比如Outlook中的電子郵件,Word中的文檔,Excel中的數字和項目管理,PowerPoint中的演示文稿等等。
在微軟的Office辦公軟件出現近30年後,現在幾乎已經成了所有生產力軟件或APP的DNA。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7年微軟Office套件控製了近88%的市場份額。Gartner的分析師也表示,他們在十年前就預測創業競爭對手將開始侵蝕大型科技公司的市場份額,但結果被打臉,因為這種情況並未發生。
除了微軟最牛的生產力工具,微軟基於生產力工具升級打造的微軟智能雲計算,一樣在全球範圍內平趟。你看看微軟最近的財報就知道,納德拉帶領下,微軟這麼大體量的公司竟然也能以這種速度奔跑,的確非常厲害。
《灣區盒子BAYBOX》認為,阿裏在這個方麵對標微軟,其實蠻好的。但有個錯誤傾向非常值得警惕。
警惕什麼呢?其一,這個對標立意不夠高,沒有從整個雲計算平台的層麵去看,而隻看到其中某個層麵某個角落;其二,就是不夠創新不夠顛覆。就像穀歌,一開始推出G套件,也是想創新,結果走著走著,變成了複製Office的功能,開始癡迷於構建Office的所有或大部分關鍵功能,致力於提供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案。其實也不止穀歌,這些廠商最後的結局都變成了做著跟微軟相同的老事情,卻妄想從微軟那裏搶奪市場份額。
這種做法的想象力顯然是不夠的。
其三,如果說釘釘的產品有思想,那這個思想是有些擰巴的。全球最近一波生產力工具的創新都是基於個體的、從下至上、消費化產品企業化的過程;而釘釘還是從組織層麵來的,從上至下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你能看到微信和釘釘打2B領域的路徑是根本不同的。也隻有看透這一點,你才能從根上了解,為什麼釘釘在很多員工那裏不怎麼受待見,但老板們幾乎沒有不喜歡的。
釘釘負責人無招對所謂的"思想"還是蠻有執念的。采訪中,他說他發現,大多數人對釘釘的理解還停留在工具上,但"釘釘本身是有思想的。目前,在釘釘平台上,已經沉澱了各行各業優秀的組織方式。"
應該說,無招提到的五大在線等等都是沒有問題的,隻是在"解放員工、自我驅動"這個事上,可能大家的理解並不一致。
最近幾年國外的確出現一批——當然也被微軟收購一批——創新的生產力工具。比如Slack、BOX、看板,比如表格類和 等等。
這些新應用至少有兩個特點,一是都在圍繞快速討論進程,快速共享和輕鬆簡單的界麵進行徹底改造,試圖將所有工作都在一個窗口內完成,都想構建類似Slack的通信工具,圍繞多個雲計算應用程序做統一的數據和消息傳遞;二是從部署順序上看,普通員工對由傳統IT部門提供的應用程序越來越不滿意。他們希望在他們已經習慣使用的消費者應用程序中找到相同的簡單用戶界麵,並且他們厭倦了基於經典Windows和Mac OS結構的標準問題文件目錄。現在,他們在APP STORE發現好應用之後,會很快開始口口相傳,讓同事們也去用起來。 "IT的消費化"讓員工自己愛用的工具進入企業,在組織內部發展起來。
在這兩個特點上,釘釘有其一而無其二。
采訪中當有記者問,"釘釘的釘一下是否有點反人性"時, 無招反問,"(釘一下)好的(方麵)呢?"。在無招看來,這是曆史上第一次讓普通員工和領導實現了的平等。領導可以"釘"員工,讓員工及時反饋信息;員工也可以"釘"領導,讓領導及時反饋信息。
無招還說,釘釘的客戶中有超70%的公司為非互聯網公司。但無招背後沒說的話至少還有兩點:其一是,他更多理解的是這70%傳統公司的"老板"想做什麼;其二,這70%的傳統公司其實代表了中國目前企業管理和員工生存狀態的現實。對,是現實,讓釘釘看到必須這樣做的理由。至於具體什麼現實,這裏就不展開了。

圖解:這說明兩個產品的操盤手都覺得自己很孤獨嗎?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芝麻交易平台官方安卓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易歐交易所app官網安卓蘋果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天秤幣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88.66MB
下載
wbf交易所
其它軟件68.68M
下載
歐意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kbcoin交易所官方版
其它軟件1.93 MB
下載
美幣交易所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68.51MB
下載
bkex幣客官網交易所手機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icash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6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