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微軟有很多成為主流移動操作係統的技術,但由於種種內部問題,導致微軟在與穀歌、蘋果的競爭中節節失利。本文的作者作為當時 Windows Mobile 團隊的一員,“當時真的覺得微軟有機會成為即將到來的手機革命的領導者之一!”那麼究竟哪裏出了問題呢?為何微軟失去了引領移動操作係統的良機呢?作者表示,其實一切不過是微軟“自食惡果”罷了。

作者 | Christian Hernandez
譯者 | 彎月,責編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以下為譯文:
2012年,Vanity Fair發表了一篇有關微軟的鮑爾默與“失去的十年”的長篇故事(http://m.vanityfair.com/news/2012/07/microsoft-downfall-emails-steve-ballmer)。我反複閱讀了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頻頻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這段話對我有特別的意義,因為2002年我作為實習生加入了微軟的Windows Mobile團隊,並於2003年全職加入了這個團隊,當時我真的覺得我們有機會成為即將到來的手機革命的領導者之一,引領手機轉變成為互聯網設備。
對於那些說起智能手機大戰,隻知道Android vs iOS的人來說,我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我們的背景:
我們的智能手機發展始於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PDA)。在這個領域,蘋果公司的產品Newton是出了名的命運多舛,而Palm是第一個大眾市場的移動PDA。微軟很快就推出了基於WindowsCE代碼庫的PocketPC。 諾基亞則在2001年推出Communicator 9210的時候,與Symbian(由歐洲移動操作係統公司Psion開發)合作推出了PDA功能的集成。請注意,諾基亞早在1996年就推出了帶操作係統的手機Communicator 9000,該手機被很多人視作第一代“智能手機”,它與後來1998年的9110都運行了GEOS。

諾基亞9110 Communicator
因此,當1999年比爾蓋茨宣布基於WinCE內核的智能手機計劃時,操作係統世界早已陷入了大混戰。但是有人認為微軟有很多優勢可以贏得這場戰爭:
微軟擁有穩固的基於WinCE的嵌入式操作係統代碼庫,以及PocketPC上不斷發展的PDA平台,該平台集成了與桌麵係統很類似的應用和用戶體驗。
微軟與芯片製造商和原始設備製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可以將Wintel時代的模型複製到智能手機上,微軟可以提供這種手機提的操作係統、參考設計和營銷資金,而原始設備製造商則可以製造硬件並將其推向市場。
微軟擁有管理良好且廣泛的應用程序開發人員,他們與微軟同生共死,必然會支持微軟向移動平台的新轉變。這還包括微軟自己的應用程序,例如Outlook、Word、Excel、MSN Messenger、Internet Explorer以及XBox等資產。
微軟資金雄厚,可以購買客戶和市場份額。
那麼究竟哪裏出了問題呢?為何微軟失去了引領移動操作係統的良機呢?
注:2002-2006年間,我隻是Windows手機團隊中MBA級別60級以下的成員。本文中的這些見解隻不過是我多年在微軟效力,以及自WAP早期以來就一直從事於移動互聯網領域,後來又在穀歌手機部門工作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一些看法。我相信微軟高層肯定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更具戰略性和深思熟慮的討論。
微軟的戰線太多太過分散:如下圖所示,早期的移動操作係統戰爭不僅發生在諾基亞和微軟之間,同時參戰的還有Palm以及由尋呼機業務轉過來的加拿大公司RIM/黑莓。諾基亞/ Symbian與美國以外的運營商擁有良好的合作關係(以及大部分非智能手機和智能手機市場份額)。Palm在PDA領域有一群狂熱追隨者,還與Treo一起進軍了聯網設備。RIM采取了一項卓越的戰略,將其黑莓業務擴展到了銀行業務,從而成為了網上銀行的必備設備。如果要對抗所有這些公司的話,Windows手機的對手就太多了,而且競爭的產品也太多了。Windows手機需要成為像Palm一樣好的PDA,像諾基亞一樣好的手機,還要向RIM看齊成為可以同步電子郵件的聯網設備。一個小小的盒子怎能容納如此之多的功能?

移動原始設備製造商並不願意受微軟的擺布:惠普、戴爾、IBM都是Windows手機的合謀者。但他們未能在移動生態係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本世紀初,主流的移動設備廠商並不是諾基亞、西門子、索尼愛立信、三星等等。

由於在PC世界中受到硬件製造商的排斥,許多人在考慮與微軟的合作時猶豫不決,這就是為什麼微軟被迫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機,卻不料想遇到了“原始設計製造商”HTC。
注意:2003年,我在微軟擔任的工作是與三星和摩托羅拉合作,這是第一批一線手機製造商,我們與與摩托羅拉和全球運營商合作推出首款品牌智能手機,MPx200和i700。然而,這兩部手機都算不上巨大的成功。
與此同時,索尼愛立信不同意製作Windows手機設備,直到多年以後諾基亞……我們見證了諾基亞“燃燒的平台”是如何在15年後問世的。

2003年9月15日,摩托羅拉與AT&T;合作推出MPx200
企業,消費者,企業,消費者:Windows手機失敗的最大驅動因素在於關鍵資產:微軟本身。2000年,微軟聘請了Psion(Symbian的製造商)的Juha Christensen,在我加入團隊時,他的號召是打響諾基亞/ Symbian與微軟之間的“雙雄爭霸”之戰。一般來講,這種策略意味著大量的手機宣傳,而且應該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產品。這意味著將微軟的消費者資產(MSN Messenger、Internet Explorer、XBox)放在首位和中心位置。然而,在微軟內部,Windows手機隻是一個小業務,微軟的主要盈利業務仍在Office和服務器產品。當時RIM的黑莓企業服務器放慢了升級到新版本的Exchange的速度,而我們接到的命令是幹掉RIM(不好意思,在一起司法部的案件之後,微軟員工不允許再說“幹掉”這個詞……經司法部批準的正確描述該戰略的詞彙是“RIM競爭”)。因此,我們這個小部門的發展重點轉向了更為狹窄的以消費者/企業為中心的設備,以Outlook和生產力為核心。在那之後的幾年內消費者/企業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2003年夏天,Juha離職了,從此諾基亞與微軟(消費者)的對抗賽變成了RIM與微軟(企業)的對戰。
消費者推動的購買決定因素:Windows的標誌是PC機的最大賣點。因此,Windows的標誌也可以賣手機(因為消費者熟悉這個標誌)……但事實證明,消費者並不關心手機上運行的操作係統。消費者隻想要酷炫的RAZR翻蓋手機,800萬像素的諾基亞相機手機,或者價格低廉的LG手機。當時的Windows手機隻是一部手機而已,且主要功能仍然是撥打電話(有些早期的Windows手機甚至連打電話都不好用……使用Windows手機你總得做好重啟的準備)。
單手 vs 雙手,鍵盤 vs 觸摸屏:PocketPC PDA是雙手的設備,且帶有手寫筆。智能手機的長遠發展趨勢始終是單手設備。智能手機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收件箱分類工具,而且單手就能用...但市場反饋令人費解。微軟計劃逐步淘汰PocketPC,並著重發展智能手機,但消費者喜歡的雙手輸入仍在推動銷售。iPhone和Android設備很快就證明,如果手機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和更大的屏幕,那麼消費者還是願意接受雙手輸入。然而,鑒於RIM競爭法令,微軟隻能做觸控屏上的鍵盤。
這種商業模式沒有前瞻性:以前微軟是向原始設備製造商銷售Windows許可。這相當於科技界的可口可樂糖漿。當然,同樣的模式應該適用於移動設備:向原始設備製造商收取Windows許可的費用,讓他們搞定台灣的工廠。但在移動世界中,這種動力和客戶的期望是不同的。運營商仍在打折銷售手機,而且運營商的權力比設備製造商(或OS製造商)更大。10美元的Windows手機許可對設備製造商的成本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影響了手機的出廠價格。正如Windows手機集團的新財務主管曾對我說:“我們的思考方式不對。我們需要從一次性支付許可費用轉向服務帶來的經常性收入”。如果當年有人肯聽他的意見,那該多好。[小米采用了同樣的策略,提供優惠的手機價格,但專注於服務的長期價值]。蘋果在打破這種舊模式時,推出了一款吸引大量消費者的設備,而且消費者願意花500美元購買這款設備(不打折)。Android的變動更大,他們免費推出了比Windows手機內容更豐富、更開放的操作係統。然而,微軟舊的商業模式從未改變過。其他圍繞在微軟身邊的公司都有了創新。
此“互聯網”非彼“互聯網”:壓垮Windows手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和2008年蘋果和穀歌相繼推出的iPhone和Android。這不關乎iPhone的設計,也與Andy Rubin為Android G1打造的驚人的功能無關,而是一個可以上升到哲學的問題:消費者的移動設備上想要什麼類型的互聯網。微軟、RIM和諾基亞都設法壓縮並重新安排頁麵以適合更小的屏幕。這些手機和操作係統製造商似乎相信他們有權決定移動設備上的互聯網應該是什麼樣子。Android的願景一直是在移動設備上擁有完整的HTML互聯網體驗,並推出了支持webkit瀏覽器和完整的HTML的iPhone和Android平台。消費者都表示讚同他們的則何種做法……消費者們希望看到他們熟悉的互聯網。[注意:移動互聯網的概念是合作夥伴關係的核心問題,幾年後我負責將穀歌與諾基亞和RIM結合到一起,但這是題外話。簡單來說,穀歌的這個決定非常正確。]
所以,事後看來,比爾蓋茨在1999年做出的移動設備具有顛覆能力的預測是正確的。微軟在移動操作係統上的投入本來很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微軟在移動操作係統市場的份額從未超過15%,而正如Benedict Evans指出的那樣,現在很明顯,穀歌和蘋果已經贏得了移動設備之戰。

多年來,我一直處於戰爭的最前線,有時我會從微軟內部以及外部思考微軟犯下的各種錯誤,最終我感覺他們犯下了錯誤不僅僅是一個,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想2000-2005年間的情形,讓人感覺微軟不過是“自食惡果”罷了。
原文:https://medium.com/@christianhern/the-war-microsoft-should-have-won-65d836aa2358
作者:Christian Hernandez,whitestarvc的聯合創始人,曾在Facebook、Google、微軟任職。
本文為 CSDN 翻譯,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出處。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熱 文推 薦
☞Visual Basic 終於要衰落了嗎?
☞華為“舵手”任正非
☞滴滴章文嵩:不僅軟件開源,還向學界開放數據
☞小米崔寶秋:小米 AIoT 深度擁抱開源
☞獨家 | Vitalik Buterin:以太坊2.0之跨分片交易
☞如何在標準的機器學習流程上玩出新花樣?
☞麵試官:你簡曆中寫用過docker,能說說容器和鏡像的區別嗎?
☞C++、Python、Rust、Scala構建編譯器的差異性究竟有多大?
☞馬雲曾經偶像,終於把阿裏留下的1400億敗光了!

點擊閱讀原文,輸入關鍵詞,即可搜索您想要的 CSDN 文章。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鏈易交易所官方app
其它軟件72.70MB
下載
蘋果歐意易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所平台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中幣交易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38.24MB
下載
星圖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
ios抹茶交易所app官網版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79.22MB
下載
安銀交易所最新版本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官網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全球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