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
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丨作者:王中美
2002年,美國矽穀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在線會議公司網迅(Webex),以絕對的市場份額,迫使微軟不得不放棄與之競爭的NetMeeting業務,蓋茨無奈地說:“敏,我打不過你。”
蓋茨口中的“敏”是網迅創始人朱敏。彼時,他在中國籍籍無名。直到數年後,思科以32億美元收購網迅時,朱敏的名字和他那段矽穀傳奇才浮出水麵。
【1】闖進美國
矽穀是人類IT前沿的代名詞,這裏彙集了全球頂尖科技精英和大量資本,在10000多家IT企業中,誕生了英特爾、穀歌、惠普、蘋果、思科、Facebook等知名公司。

上世紀90年代初,已有數十年曆史的矽穀,還不曾出現由華人創立的出名公司,直到朱敏的出現。
1984年,已經36歲的朱敏,提著行李包踏進矽穀技術和創意的主源頭斯坦福大學,攻讀工程經濟學。
這一年,該校一對教師夫婦創立思科公司,其設計的路由器將人類送進了電腦互聯時代。他們不會想到,這個來自中國的“老學生”,日後會跟思科產生千絲萬縷的聯係。

相較周圍風華正茂的美國同學,以及鄰近的少年得誌的矽穀精英,已為人父的朱敏出現在這塊熱土的時機晚了不少,錯過了人生最富有創造力的黃金期。
但朱敏倒是很知足,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他的人生是從31歲開始的。
朱敏是“老三界”,高中沒畢業就下鄉鍛煉,一幹就是8年,期間組建了四口之家,一度做好了當一輩子農民的準備。
春種秋收時,朱敏每天要從淩晨2點工作到晚上8點,這樣頻繁而機械的勞作並沒有掩蓋他過人的智慧。從早期主動承包生產大隊“修車”工作到做起建築工人,朱敏逐漸擺脫排外而保守的農村,甚至自己蓋了一棟房子。
31歲這年,全國恢複高考,朱敏未死的讀書念頭又被點燃,他邊務工邊學習,考上了浙江大學拖拉機機械製造係。

畢業後朱敏“進城”工作了幾年,但他發現自己還是對學習更感興趣,於是,1982年,他又考入浙大管理係讀碩士,期間狂背了20000多個英文單詞。
36歲這年,朱敏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留學資格,幸運地成為“文革”後第一批公派出國留學生。
雖然學業更進一步,但賺錢養家的重擔一直壓著朱敏。為了能早點出去謀生,他在美國的第一年就讀完了兩年的課程,拿到碩士學位,是同批留學生中最拚的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他14歲的兒子在當年考入了清華大學少年班,並在次年考入斯坦福大學,父子倆差點成了同學。
碩士證到手後,朱敏一邊自讀博士課程,一邊伺機尋找可能出現的商機。不同於象牙塔中的同學們,對於朱敏的年齡而言,賺錢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重任。
【2】撞南牆
最初,朱敏找了一份公寓管理員的工作,負責公寓的出租,不久後,他又看到了一個“配得上”自己研究生身份的機會。
在學校教室的走廊裏,他看到一則IBM聘請高級電腦工程師的消息。IBM的名頭人人皆知,朱敏一直夢想著去那裏工作,但問題在於他對電腦一竅不通,摸都沒摸過。
迫於經濟壓力,朱敏冒險參加了應聘,結果居然成功了。IBM接受朱敏的原因是他的碩士成績單上全是A和A+,至於電腦基礎知識——在斯坦福,沒有人不懂電腦。
然而朱敏偏偏是不懂的那一個。幸運的是,他的兒子在大學裏學習的是電腦專業,在這個“老師”的幫助下,朱敏夜以繼日,強迫自己從了解到熟知計算機學問。

白天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朱敏不敢問別人,生怕“露餡”,一回家則趕緊找兒子補課。邊幹邊學間,他順利參與並完成了IBM的課題。這段經曆不僅為他後期的創業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也為其職場打開了更寬廣的通路。
不久後,一家名為AFK、專門做ERP係統(企業資源計劃)的公司找上門來,希望朱敏幫忙解決一個技術問題。

在業內,AFK是一家小公司,朱敏與之合作後,項目發展飛快,但沒多久,AFK便被業內的壟斷巨頭收購,朱敏的“生活費”也斷了來源。
丟了工作,朱敏卻靈光一閃,他發現在矽穀,同行間的並購是一件非常頻繁的事情。壟斷企業裏,不斷有優質員工跳出來自創公司,推出價格更便宜的相似產品。而其中的大多數公司都有同樣的歸宿——被大公司收購。
急需賺錢的朱敏眼前一亮:“我也做一個公司賣給它,不是很好嗎?”
經曆IBM和AFK洗禮的朱敏,在技術和經驗上有了一些優勢,結合自己的長項,他將創業目標鎖定在ERP相關軟件的開發上,為此征求了20多家IT公司的意見,大家都表示對其構想的產品很感興趣。
不過,市場需求並沒有為朱敏鋪就創業坦途,最大的問題是缺錢。

彼時,華人和印度技術人員在矽穀已經嶄露頭角,矽穀一度被稱為“IC Valley”(I指Indian,C指Chinese)。但受語言文化背景、人脈資源、不擅表達推廣等因素影響,華人被普遍認為隻適合做研發,不適合當“老板”。當時的矽穀,也確實沒有華人創業大獲成功的先例。因此,手握重金的美國投資人不願意將賭注押在中國人身上。
出於這樣的偏見,朱敏在“找錢”的路上處處碰壁,往往等半天,都見不了投資人一麵。由於缺乏啟動資金,他的創業構想胎死腹中。
不過,由鄉間地頭一路闖到矽穀的朱敏,並沒有打算就此放棄。
【3】步步緊跟的巨頭們
1991年,在惠普的一次技術展會上,一個新概念——會議演示溝通係統(在線會議係統的萌芽),引起朱敏的注意,他從中嗅到商機並迅速啟動研發。
由於當時互聯網尚未普及,朱敏因需而變,設計出一套利用電話線傳輸的簡單係統,稱之為“多點式資料協同處理軟件”,它可以讓兩台電腦同時處理同一個文件,提高辦公效率。
帶著新產品,朱敏找到了在AFK公司時結識的一個新加坡朋友,對方是惠普駐遠東地區前高管。朱敏有技術和產品,這位朋友有資本和人脈,雙方一拍即合,以2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共同創辦了Future labs(未來實驗室)公司,不久後,他們又融到了100萬美元。
創業踏出第一步,兩人憧憬美好未來,迎來的卻是當頭一棒。
一次行業展會上,朱敏發現IBM正聲勢浩大地推銷類似產品。與巨頭不謀而合印證了朱敏的眼光,更意味著他隨時都可能被擠出局。此後的每一天,朱敏和同伴都忍受著兵臨城下般的焦慮,做好隨時死掉的準備。

掙紮了一段時間後,噩耗再次傳來,IBM並非“同行”的唯一巨頭:英特爾宣布將投入1億美元發展同類產品。
朱敏和夥伴傻了:“我們100萬美元,他們1個億,這怎麼競爭?”
合夥人想出個玩命抵抗的“絕招”,在亞洲市場,這一招他曾屢試不爽:將融來的100萬美元全部打廣告,靠廣告來帶動銷售,他認為隻要有了營收,Future labs很快就能成為估值10億級別的公司。
但事與願違,亞太IT市場的套路並不適用於美國。為了打廣告,100萬美元融資很快燒光,新增的客戶卻寥寥無幾。
靠偶爾幾萬美元的零星融資和入不敷出的營收,Future labs艱難苦撐。
公司緩慢前行之際,互聯網整體卻迎來了飛速發展。
1996年,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多,辦公係統和軟件的市場也與日俱增,大環境的改變為Future labs帶來了轉機。

是年,軟件公司Quarterdeck重注會議與溝通係統,為了迎頭趕上,他們不斷篩選並購對象,最終選定了技術出眾的Future labs,出資1300萬美元將其收購。
賺得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沒日沒夜忙碌數年的朱敏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日後他與Future labs還有重逢的一天,並成就了他的事業巔峰。
【4】創辦網迅
按收購條款,朱敏在Quarterdeck公司有為期一年的工作鎖定期。雖然成了百萬富翁,但朱敏的“野心”不止於此,在新的資本起點上,他計劃做一家更大的公司。
經營Future labs期間,朱敏曾與妻子回國推廣公司產品,期間他們結識了一大批國內高校的技術人才。在朱敏看來,這些學子並不缺乏相關知識與積累,缺的是施展抱負的空間。
1996年,他將其中的30人陸續接到美國,以此為班底成立網迅公司(Webex),早期的業務主要是承接各大公司的外包項目。

出售Future labs時,朱敏的股份在融資中不斷稀釋,到手的錢並不多。這些錢或許能保證生活,但用於新事業卻遠遠不夠。為了網迅的長遠發展,朱敏決定尋找新的合夥人,他需要一個富有戰略眼光和營銷經驗的互補型夥伴。
此時,另一顆躁動的心也正四處搜尋目標,此人便是Quarterdeck公司的印度裔高管蘇布拉•埃亞。他比朱敏小9歲,曾在蘋果任職,除了戰績卓越的營銷史外,還擁有過人的談判能力。

工作中的一次偶遇,朱敏和蘇布拉•埃亞一見如故,兩人隻談了3分鍾,蘇布拉就興奮得大叫:“哎呀,就是你這個家夥!”
朱敏不僅擁有技術,還有不斷求變的創新意識和洞察市場需求的眼光,這正是蘇布拉苦苦尋覓的關鍵因素,兩人在創業方向上一拍即合,蘇布拉隨即加入網迅。
兩人正為新產品磨刀霍霍時,一個消息傳來:微軟Windows係統推出免費的在線溝通軟件——NetMeeting,該軟件可以實現內部在線會議功能。收購Future labs的Quarterdeck很快被微軟擊潰。

朱敏和蘇布拉隨即決定,以200多萬美元回購Future labs的知識產權,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新一代產品。
立足Future labs,意味著網迅將與微軟展開正麵對抗。類似的產品,巨頭免費,初生的小公司卻延續收費模式,在外人看來,這簡直是自尋死路。
經過兩年的探索、嚐試和糾結,朱敏最終決定,避開與微軟的針鋒相對,將重點轉移到在線會議服務,幫助用戶以更低的後期成本、更便捷地實現異地實時在線溝通。

微軟的視頻會議功能是基礎服務,Netmeeting的技術自身仍不成熟。網迅的理念是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在管理、維護上不斷推進,讓在線會議真正成為企業簡單、實用的常規功能。
憑借這種差異化優勢,網迅漸漸在行業內有了一席之地,並且越做越大。期間,網迅征服了一批跨國公司,思科、惠普、IBM、理光、YAHOO等等相繼成為其客戶。
盡管仍未實現盈利,但伴隨著市場份額越來越大,2000年7月,創建僅4年的網迅成功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14美元,當天以超過38美元收盤,市值超16億美元,被投資者譽為“股市明日雅虎”。
不過,這種好勢頭並沒有持續多久,一場不可抵擋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
【5】驚險危局
上市不到一年,網迅遭遇了史上第一次內外交困的嚴重危機。
於外,由於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網迅受殃及,股價大跌至不足6美元。

於內,由於成本高企,收入增長未達預期,網迅連續3個季度虧損超2000萬美元。如果接下來的時間裏不能持續盈利,公司可能麵臨破產。
朱敏回憶說:“那時我最大的任務就是證明倒閉不可能發生。危險不在外麵,而在裏麵,關鍵時刻員工是很難說服的。當時已有老員工把手裏的股票拋了,如果股票跌到5美元之下,核心員工就可能離開公司,那將是真正的無計可施。”
麵對危局,一向樂觀的蘇布拉陷入絕望,他獨自跑到舊金山喝悶酒,回來帶著酒氣對朱敏喊:“敏,我們解散。”
生死存亡之際,朱敏過往經曆中凝練出的韌勁起了作用,他知道辦法總比問題多。經過反思總結,他意識到網迅自身運營的不足,僅成本控製就存在諸多問題。
董事會決議由朱敏接管財務,留給他扭轉危局的時間隻有3個月。
按照慣例,美國企業降低成本的首選是裁員,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高科技企業更是如此。
但朱敏有另一重顧慮,大量裁員相當於變相宣告公司的危機,反而是火上澆油。
為了在不裁員的基礎上縮減人力成本,朱敏采取了殺一儆百的辦法。這名員工既要無關輕重,又要人人皆知。他將目標鎖定為分發郵件的職員,說白了就是“報童”。
朱敏取消了這個崗位,他設立了一個貼有各員工名字的櫃子,要求所有人必須自己取件,一周內不取者郵件銷毀。從有人送報送信到自己去郵箱取信,改動雖然不大,但公司上下都意識到節省成本已經不是空談。

一招下去,立竿見影。全公司都意識到成本控製已經上升到如此高度,一時間不僅報銷單少了1/3,還“人人自危”,工作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初見成效,朱敏繼續在報銷單上做文章,每周都找一個部門開火。
一次,他發現一位副總在滑雪場裏打了兩小時的電話,就指著電話單將對方一頓臭罵。對方解釋稱電話是一個重要客戶打來的,他更生氣了,大聲吼:“你就不應該去滑雪!”
一個季度後,網迅成本降下了300萬美元,銷售增加了300萬美元。
一邊做好內部控製,一邊網迅找來了外援,昔日的第一個投資人Jan Baan,為公司找到了2000萬美元的私募,資金很快到位。
渡過難關後,朱敏依舊嚴把成本控製,在行業的哀鴻遍野中,網迅卻一一兌現了上市時的承諾:一年盈利,兩年內利潤達到20%。
【6】打敗微軟
危機過後,網迅重點在營銷上發力,采用的手段則堪稱“奇葩”。
在目標客戶的切入上,競爭對手通常以IT部門作為突破口。但網迅考慮的則是哪個部門最容易報銷費用。他們最終鎖定銷售部門,並為其量身設計不同的收費方式,以此再滲透至其它部門,最終拿下大單。

對應此策略,網迅在做品牌宣傳時也兵行險招,甚至用上了與科技公司形象風馬牛不相及的同性戀內容。
有員工擔心“怪招”會導致大量客戶流失,朱敏堅持的理由是,網迅的關鍵客戶是喜歡創新、希望有所改變的人。如其所料,廣告推出後,網迅竟出現一個銷售峰值。
相較切入點和廣告,更具有殺傷力的是,網迅找到了微軟用戶的痛點。通過解決痛點,他們不僅將微軟重要客戶波音公司、通用汽車、通用電器等收歸帳下,甚至一鍋端了微軟NetMeeting的大本營。

網迅找到波音公司隻問一個問題:“NetMeeting是免費的,那麼一年的後期投入是多少呢?”對方回答“200萬美元”。
“好,WebEx為你們提供所有支持,隻需要100萬美元。”
Netmeeting作為基礎應用,局限於企業內部點到點的溝通,為了適應外部和大規模在線溝通,企業往往要在管理、部署上增加投入,甚至設立專門的技術崗位。
而網迅的出發點就是企業級應用,它可以實時演示、修改、共享軟件,並且開啟視頻會議。
起初,波音是內部溝通用NetMeeting,外部溝通用網迅,在“打對折”的誘惑下,網迅搶走了NetMeeting的“生意”。
依靠“延伸服務”,網迅拿下了60%多的市場份額,在美國不少大企業,“我們網迅吧”(Let's do a WebEx)成了一句俗語。另一邊,微軟的領地則日漸萎縮,最終不僅停掉了自己的NetMeeting業務,甚至也開始使用網迅作為培訓工具。
一次行業峰會上,朱敏與比爾•蓋茨不期而遇,蓋茨不無佩服地對朱敏說:“敏,我打不過你。”

【7】再次交鋒
能夠打敗微軟,網迅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差異化商業模式。微軟後知後覺意識到這一點,做在線會議的情結又死灰複燃,決定卷土重來、收複失地。
2003年5月,微軟收購網迅最大競爭對手placeware公司,該公司同樣側重於會議服務,並占有20%多的市場份額。
隨後,微軟對網迅展開了多種方式的進攻。先是將產品價格降到網迅的1/4,又從網迅挖走了大量銷售骨幹。比爾•蓋茨還親自上陣演示新產品,以其個人效應為產品造勢。

對於大部分企業來說,對手的這幾招足以傷筋動骨甚至斃命,業界都等著看網迅如何收場。
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如此強攻之下,網迅居然成了打不死的“小強”,仍穩站山頭。
個中原因隻有朱敏和蘇布拉最清楚,他們兩人習慣性打破陳規的原則,再次發揮了作用。
網迅誕生不久後,朱敏就打破行業常規,聘用了500名“另類”銷售人員。如此銷售團隊規模不僅矽穀罕見,更奇怪的是這些銷售不是來自IT業,而是來自冷飲、服裝、化妝品等銷售行業。

網迅目的有兩個,一是降低用人成本,二是倒逼軟件產品品質。因為銷售都不專業,逼迫網迅的產品一定要有相當好的體驗。很多客戶在看到網迅產品時,會發出驚歎:“哇,WebEx這麼好!”
微軟對此並不知情,挖去的銷售嚴重水土不服,沒能為其帶來可觀的銷量。
而網迅倚仗軟件和服務的高性價比,牢牢掌控著一大批著名客戶企業,並以此為名片,進一步推進此消彼長的態勢。最終,收歸微軟旗下的Placeware,市場占有率卻下降到了14%。網迅王者的交椅無人能撼動。
兩番交戰之後,網迅在矽穀的名頭越來越大。《福布斯》將其評為五年中成長最快的25家IT公司之一。業內認為其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觀念”,著名IT顧問公司IDC則稱網迅是“通訊史上的革命”。
【8】賣掉網迅
解決了勁敵,網迅進入穩定發展期。隨著身價的攀升,朱敏也日漸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成為加州政府及矽穀首府的10名科技顧問之一,在IT界和華人商圈中頗有聲譽。
但功成名就之後,朱敏卻隱約感覺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他踏回故土,其中既有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也有衣錦還鄉的渴望。

成功後的朱敏時常收到來自華人的創業融資請求,同時,他回報當年公派的感恩之心也日趨強烈,卻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方式。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找上門的時候,朱敏預感到,或許自己就該以這種輪回的方式來回報國家:當年他需要別人的資金,以後他要為別人提供資金。
2003年到2006年間,朱敏間歇性回到中國,通過個人出資和幫助曾領投網迅的風投機構NEA介紹投資的方式,試探性地投資了展訊科技、中芯國際、紅孩子、連連科技、聚光科技等,效果超出預期。
其中,朱敏個人投資60萬美元於聚光科技,公司上市後市值十幾億,他獲得了300多倍的回報。對於投資界新手而言,這樣的戰績實在不俗。朱敏隨即決定,回國做一個純粹的投資人。
經與蘇布拉商議後,兩人決定賣掉網迅,昔日客戶思科成了首選買家。蘇布拉僅用10個工作日就與思科達成了一致。
2007年3月14日,思科宣布以32億美元現金收購網迅,收購價約每股57美元,比當時收盤價46.20美元高出23%。這一收購價格遠超MySpace(5.8億美元)、YouTube(16.5億美元)和Skype(26億美元)等同時期風頭正勁的互聯網公司。
收購完成後,朱敏結束了23年的美國奮鬥史,於59歲翻開了人生新的一頁。

【9】59歲再出發
2005年,朱敏與NEA各出資50%創建了賽伯樂(中國)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回國後,他開始專注於投資事業。
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朱敏希望能找到千裏馬,一起去做好項目,他把對創業者本人的考量放在了首位。
至於投資哪個賽道,朱敏從宏觀上考慮得更多:“中國正在由製造業為主轉化為服務業為主,藍領經濟會變為白領經濟,這個過程中基於高科技的現代服務業將進入春天。”
基於上述判斷,朱敏把投資重點放到了大數據、健康、教育、金融、旅遊、電商等10個核心領域,這些服務業占到了公司總投資的90%;其餘10%,朱敏用來扶持高科技的雙創,如可穿戴、傳感器、人工智能等。
此外,賽伯樂還持續加大與政府間的合作,共同設立了100多個產業引導基金,啟動“百城眾創”計劃。朱敏希望借此引領中國在物聯網、智能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布局,培養大量科技人才。

創立至今的10年間,賽伯樂累計管理基金規模達到2000億元,相繼投資了正泰太陽能、豬八戒網、微醫集團、信威通信、音飛存儲等200多家企業,其中有多家成功上市。
期間,朱敏數次榮登“福布斯中國最佳創業投資人”榜單,2016年“中國創業投資機構100強”中,賽伯樂位居15。
如今,已近70古稀之年的朱敏,仍活躍在創投一線。在名人、大佬、靚男紮堆的創投圈裏,他一臉滄桑的畫風顯得有點不搭。不過,他自信自己內心澎湃的激情絲毫不輸於年輕人。

在被問及什麼時候退休時,朱敏講起了黃忠的故事:征戰沙場數十載的黃忠,75歲時仍不服老,命人將戰袍加身後,大義凜然衝出營帳,上馬飛奔不遠,便被敵箭射中沒再回來。
------END------
你對朱敏的成功怎麼看? (單選) 0人 0% 重在堅持 0人 0% 前瞻性的產品 0人 0% 選對了商業模式 0人 0% 環境造就人 0人 0% 大器晚成,很佩服 0人 0% 中國的驕傲 0人 0% 艾瑪,多虧有華商才知道這麼個人 投票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頭條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回複“轉載”獲取授權。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zbg交易所官方ios
其它軟件96.60MB
下載
拉菲交易所安卓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ceo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5.59MB
下載
zbg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ada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okb交易所app蘋果ios版
其它軟件273.24MB
下載
topcoin交易所
其它軟件163.85M
下載
滿幣交易所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滿幣網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1.91MB
下載
歐聯交易平台app
其它軟件38.13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