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近代的科技公司和商業史,最精彩的爭鬥其實就是微軟和蘋果了。
想一想這兩家公司: 一家是PC時代的領袖和霸主,一家是智能手機時代的領袖和霸主。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家公司就交鋒過——當年喬布斯推出蘋果II代和Mackintosh電腦,就是想要打破微軟的PC機器和Windows係統的壟斷,但是以慘敗告終,喬布斯還被趕出公司;
而當他再次回歸,並且重新執掌蘋果的時候,正是微軟從巔峰開始下落,錯過一整個智能手機時代的時候——這次換成蘋果大獲全勝而微軟慘敗了。
而到了2019年的今天,兩家公司好像都站到了巔峰,那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段曆史呢?
丨IBM的曆史
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家公司:IBM。
IBM這家公司你肯定不陌生,這是美國最老牌的計算科技公司,成立於1911年,已經是一家百年企業了。
IBM的輝煌時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1964年,IBM推出了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叫做System/360大型計算機。現在我們常說的“大型機”時代就是由這個產品開啟的。
實際上,如果我們把過去五十年的科技公司史簡化一下,無非就是一個計算設備越做越快、越做越小的過程。
一開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IBM大型機,體積非常巨大,隻有大公司和國家政府這種級別的機構才能用到;
後來是八九十年代的個人電腦時代,也就是PC時代,這個時代成就了操作係統軟件巨頭微軟,半導體巨頭英特爾,還有硬件設備巨頭惠普和戴爾等等;
然後,互聯網時代開啟,PC時代進入最後的餘暉,這個時候誕生了一批互聯網巨頭:亞馬遜、穀歌和Facebook都是這個階段成立的;
然後就是2007年的iPhone時代,後麵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所以簡單來說,六七十年代的IBM就相當於九十年代的微軟和2010年後的蘋果,屬於時代霸主,地位牢不可破,所有廠商和消費者都要圍著它轉。
隨便說幾個例子: 1975年IBM生產的計算機總數量是剩下所有廠商生產數量總和的4倍;當年美國登月,阿波羅11號使用的很多資料和數據庫,全靠IBM支持;60年代後期,IBM就開始接受政府的反壟斷起訴,官司打了十幾年,就像後來的微軟一樣。
丨IBM和微軟有什麼關係?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時候,比大型機小很多的個人電腦開始冒頭,比如你可能沒聽說過的Commodore和MITS Altair,還有你應該聽說過的蘋果II代。開始有人帶著這些電腦去工作了。
可是對於大公司的IT部門來說這有點難以接受,畢竟大家的電腦五花八門,格式很難統一,何況還有安全性問題、知識產權問題等等。
於是它們自然而然地反應就是:來找IBM,說你們要不也做一個差不多的東西?然後它們買。
後來企業界和科技界有一句俏皮話,叫做 “沒人會因為買了IBM被解雇” ,說白了就是,你作為公司的負責人,如果招標采購最後選了IBM,萬一出了問題也沒人會怪你。
畢竟你已經選了業界最頂尖也最貴的係統了。所以當時很多大公司都說,“我們可不敢用蘋果II代,還是你們IBM出個東西吧。”
IBM當然要掙這個錢了,它們當時直接分出來一支小分隊,放在了美國陽光充足風和日麗的佛羅裏達州,開始開發一個能賣給公司的個人電腦。

到了1980年,IBM和微軟都迎來了自己曆史上的轉折點。
IBM當時在開發個人電腦,發現這個東西需要一個操作係統。結果機緣巧合,它們找上了微軟公司,向它們購買了操作係統。
這時候,蓋茨和保羅·艾倫的微軟公司成立了四年,在BASIC編譯器上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但總體來說還是個小破企業。這時候一個世界級巨頭找上門來,這活無論如何也得接。
結果他們花了幾萬美元買了一個操作係統軟件,自己完善改造之後,命名為MS-DOS係統,然後以5萬美元的價格授權給了IBM使用。
後來的故事就是科技史本身了。隨著IBM的個人電腦開始稱霸整個市場,MS-DOS係統以及後來的Windows係統也隨之稱霸市場,而微軟也取代了IBM,成為了新時代的市場霸主。
所以這說明了兩件事:
第一, 沒有IBM其實就沒有微軟 。有時候你不得不說,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緣分就是這麼奇妙;
第二,蓋茨並沒有把MS-DOS賣給IBM,用的也是“授權使用”。 如果他當時貪圖一點快錢和利潤的話,現在想必也沒有微軟了。

丨微軟Vs蘋果的半個真相
之前反複講到過 “網絡效應” 這個概念,Facebook、Airbnb、微博、微信等等都是這樣。
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曾經巔峰期的微軟,就是一家有超級“網絡效應”的公司?
可能你會覺得有點驚訝。因為印象裏有“網絡效應”的公司都是那種社交類的產品,或者是共享經濟的產物等等。
但是你想象這麼一個場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你,使用著惠普出的電腦,裏麵是英特爾的芯片,操作係統是Windows95。然後,你打開了辦公軟件Excel,編寫了一個表格發送或者拷貝給了你的供貨商,要求采購一些原材料。
這時候,你的供貨商夥伴也打開了他的電腦,結果他用的是一個不知道誰出的莫名其妙的小眾電腦,根本打不開這個Excel文件,你說這生意還做不做了?
換句話說, 什麼是微軟最大的“護城河”和“網絡效應”?就是互相能識別的Windows係統,以及互相能溝通的Word文件、Excel文件、PPT文件、Outlook郵箱。
在那個時代,沒有這些辦公軟件,一個企業怎麼活?
別忘了,那會兒離Mac電腦還不知道有多少年呢,喬布斯還在黯然神傷地鼓搗NeXT公司和皮克斯動畫。
更不要說,企業後台的很多東西,比如數據庫、服務、整套IT係統,都要建立在微軟的服務之上,畢竟企業並不隻是讓員工有電腦用就可以了,像沃爾瑪、波音、宜家這樣的公司,大型的IT係統支撐簡直就是生命線。
當然公平地說,微軟的這種所謂“護城河”和“網絡效應”其實更像是個結果,而不是原因。畢竟那個時候,IBM+Windows+Intel的聯盟幾乎就是壟斷,絕大部分企業不用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所以全世界都使用Windows、Word和Excel簡直天經地義。
而微軟的這種壟斷地位看起來也是牢不可破的。

明白了這個邏輯之後,你就明白蘋果對抗微軟的一半真相了。
其實, 當年並不是因為喬布斯的失誤導致Mackintosh電腦沒做好,輸給了微軟,把市場讓了出來。
真相是,蘋果根本就沒有任何機會,它定位於喜歡嚐鮮的個人消費者的大思路就是錯的。
再加上微軟的“網絡效應”與“護城河”已經非常牢固了,那會兒喬布斯不管做什麼,其實也是杯水車薪了。
你既沒有硬件,也沒有軟件,還沒有第三方軟件供應商願意在你的平台上開發軟件,誰來了也沒用。
但為什麼說這隻是一半的真相呢?
因為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所有曾經讓微軟靈光的那些前提條件一下都消失了,而反過來,曾經是蘋果劣勢的那些東西一下成為了它的優勢,於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看到,兩家公司的地位一下反轉,蘋果完成了某種程度的“逆襲”。

總結:
1.眼光太超前了,同樣是失誤。
喬布斯在微軟的護城河和網絡效應還“橫行霸道”之時,缺乏對產品周期和用戶需求的洞察,發猛力做出Mackintosh電腦,市場就是這麼殘酷,用戶不會因為你的超前而買單。這也讓我聯想到如今蘋果產品策略的“後發優勢”——不以激進的姿態緊跟市場風頭,而是等其他人把市場培育好了,再強勢進入。
2. 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微
軟在PC時代的優勢到了移動時代成為劣勢,蘋果在PC時代的劣勢反過來變成優勢,優勢和劣勢相互轉化,我又想起柳傳誌說的: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
3.建立異業聯盟。這是如今很盛行的營銷策略,以前認識不夠深的是:IBM+Windows+Intel就是組成了一個超級壟斷聯盟,三者互相把對方深深嵌套。
不要埋頭在一個點上精耕細作,而是不斷為這個點賦能,打造麵和體。
4.除了微軟借助IBM 強勢發展起來,還有兩個經典例子:
(1)穀歌的關鍵詞搜索功能,當年隻是雅虎網站中的小功能,短短兩三年大部分用戶就隻喜歡總穀歌的關鍵詞搜索功能,後來才有穀歌的創立和發展。
(2)華為很早以前就在做手機,但一開始不顯山露水,而是埋頭給運營商提供設備。

像如今的微信,在網絡效應的加持下,已經形成深深的護城河,能打敗微信的社交產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絕對不是另一種的微信,或者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再也沒有社交產品能打敗微信。
能打敗微信的社交產品,隻可能出現在下一個時代,至於下一個時代是什麼,難以預測,AR,VR?或許都不是,是其他。
從這點來看,如何讓下一個時代的社交產品依然像QQ,微信一樣由騰訊自身創造演化,對騰訊來說非常重要至關重要極其重要。
一個企業首先要看清自身靠什麼來賺錢:微軟先以“操作係統”統一天下,以開放、兼容的王者之氣,將操作係統廉價提供給PC製造商;然後將市場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先後奪取辦公軟件和瀏覽器的壟斷地位,最終獲得PC時代的“網絡效應”。
而蘋果獨立也封閉,堅持軟硬件一起賣,係統兼容差;麥金塔電腦雖然在圖形交互操作係統先拔頭籌,但在PC剛剛起步的時代,缺乏能與之高效配合的供應鏈,又沒有強大的同盟者,所以隻能“徒有其表”。
時運造就企業,不同時期要有不同的定位和策略。
每個企業的興衰,除了謙遜或驕傲的內在原因,也必然與外界生態緊密相關。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matic交易所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比特可樂交易所鏈接
其它軟件7.27 MB
下載
defi去中心化交易所
其它軟件166.47M
下載
易歐數字app官網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app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77.35MB
下載
yfii幣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oke歐藝app官方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比特國際資產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163.20M
下載
環球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7.40MB
下載
比安交易所官網app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