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德克薩斯州總檢察長肯·帕克斯頓(Ken Paxton)宣布,來自美國48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和波多黎各自由邦的50位總檢察長已經聯合簽署命令,對以穀歌為代表的美國大型科技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
這些曾被譽為“高效經濟增長引擎”的科技巨頭,因涉嫌濫用市場影響力和侵犯隱私等不當行為,正日益受到抨擊。

穀歌麵臨的指控似乎更多,其網絡搜索服務已經占據了全球主導地位,甚至已經衍變成為一個動詞。穀歌引導消費者使用其自家產品,以此排擠競爭對手。此外,還有人抱怨該公司在廣告業務方麵存在潛在的反競爭行為。
在穀歌承認受到民事調查幾周前,美國司法部官員曾表示,他們將對包括搜索在內的大型科技公司展開廣泛審查。幾天前,美國30多個州的總檢察長宣布將對穀歌進行重大反壟斷調查。
另外,由紐約總檢察長牽頭的多個州也將重點放在調查Facebook上。這家社交媒體平台將昔日的競爭對手Instagram和WhatsApp收於旗下,現在每天都有超過20億用戶使用其產品。Facebook因允許在其服務上發布誤導性帖子和所謂的“虛假新聞”而受到批評。 之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批準了一項創紀錄的隱私和解協議,要求Facebook支付約50億美元罰款,以結束劍橋分析公司濫用數據醜聞引發的調查。
除了穀歌和Facebook,美國司法部、FTC也在調查蘋果和亞馬遜,它們也有可能因存在反競爭行為而受到調查。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被指控在其網站上對第三方賣家采取不公平策略。第三方賣家必須為廣告付費,才能與亞馬遜自營品牌銷售競爭。蘋果公司因隻允許用戶從官方應用商店下載iPhone應用而受到開發者的抨擊。音樂流媒體應用Spotify聲稱,蘋果應用商店的政策使得它很難與蘋果音樂爭奪付費用戶。
這些科技巨頭已經成為某個或某些領域的“巨無霸”,幾乎控製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其影響力和權力甚至遠超政府機構。對此,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表示,政府必須加強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這些公司在文化、商業和生活各個領域的影響力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蓋茨稱:“科技公司已經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政府不得不思考這樣的問題:它們對選舉意味著什麼?對金融或毒品、洗錢之類的事情意味著什麼?所以,政府需要參與進來。”蓋茨預計,科技行業將受到更多監管,尤其是在涉及隱私問題方麵。
微軟為何能避開反壟斷調查?
在人們如此關注大型科技公司的巨大影響力之際,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等共和黨人和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等知名民主黨人,都對這四家公司日益增長的影響力表示不滿。美國司法部和FTC等監管機構也逐漸拉開了對整個科技行業的反壟斷調查。
然而,微軟卻被排除在反壟斷調查之外。盡管微軟在雲計算軟件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投資者似乎對其沒有任何競爭方麵的擔憂。微軟目前是世界上市值(1.06萬億美元)最高的公司,該股今年以來累計上漲了35%以上。
盡管科技股投資者大多對監管不屑一顧,Alphabet股價今年上漲了7%,亞馬遜和蘋果分別飆升了25%以上,Facebook飆升了近50%,但過去幾個月,由於法律方麵的擔憂,這四隻股票都出現了小幅回落。而微軟是唯一一家仍在曆史高點附近交易的大型科技公司股票,它也是道瓊斯指數中表現最好的股票。
與其他科技公司相比,微軟可能更不容易受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國會任何監管或立法的威脅,也不太可能受到2020年大選後在華盛頓發號施令的任何人的威脅。為何會如此?部分原因是,微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10年就有過反壟斷調查經曆。

微軟與美國和歐洲的監管機構達成和解,以支付巨額罰款的方式了解了針對它的多項指控,微軟也被迫改變了某些商業行為。這些指控稱,微軟通過綁定Windows和IE網絡瀏覽器,從事與其在商業軟件市場主導地位相關的壟斷行為。但微軟避免了最壞的情況,即被分拆。換句話說,微軟已經曆了這個過程,並且有了應對之策。
除此之外,微軟還建立了巨額現金儲備,以保護自己免受任何訴訟的困擾。即使支付了大量罰款,微軟現在仍然擁有1316億美元現金,足夠支付健康的股息、回購股票和繼續收購公司。這是該公司在與政府進行法律大戰的同時仍能繼續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Jefferies分析師布倫特·希爾(Brent Thill)在本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與美國司法部爭吵的10多年裏,微軟股價上漲了近900%。”希爾指出,這相當於23%的複合年回報率。
盡管微軟在過去10年裏卷入了曠日持久的法律大戰,但蘋果、亞馬遜、穀歌和Facebook等競爭對手卻成為了競爭威脅。
因此,微軟可能不再是監管的目標,因為政府有了更多、更新的監管對象。
蓋茨表示,今天的科技巨頭已經從他過去犯下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他說“在微軟成立之初,我曾向人們吹噓自己在華盛頓特區沒有辦公室,但最終我後悔了,因為這有點兒像在嘲弄華盛頓特區。現在,其他科技公司非常重視那裏。” 蓋茨還說,部分得益於微軟的教訓,現在許多科技公司正非常積極地參與到監管之中。
專注於雲計算獲豐厚回報
在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領導下,微軟的辦公軟件套件巧妙地轉向了基於雲計算的模式,並推出了用於雲計算托管的Azure。該公司進行了一係列明智的收購,以便在企業軟件市場的各個領域做得更大。例如,微軟收購了Skype和LinkedIn。
事實上,微軟並不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科技公司,這對其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這個市場往往是個變化無常的領域。Synovus Trust公司高級投資組合經理丹尼爾·摩根(Daniel Morgan)表示:“微軟以前也經曆過這種情況。人們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其他公司身上。此外,由於微軟專注於服務企業客戶,其他公司就可以專注於大眾消費者。”
微軟在許多市場上都處於領先地位,但現在這些領域都有強勁的競爭對手。
微軟也避免了監管審查,因為它在許多業務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如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穀歌分別在在線零售、音樂和移動應用、社交網絡以及搜索領域那樣突出。
微軟的Azure麵臨著來自亞馬遜AWS和穀歌雲的激烈競爭,還麵臨著來自競爭對手甲骨文、IBM 和SAP的雲計算產品競爭。韋德布什證券公司分析師丹尼爾·艾夫斯(Daniel Ives)在本月的一份報告中說“貝索斯(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和AWS顯然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成為新興雲計算領域的主要力量。”

在遊戲領域,微軟不得不同時與索尼和任天堂競爭。微軟的Skype也有很多競爭對手,包括穀歌的Hangouts、蘋果FaceTime和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甚至微軟新的辦公協作工具Teams在市場上也處於競爭劣勢,不得不與新上市的Slack爭奪市場份額。
盡管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微軟在更多的市場上都處於領先地位,但很難證明微軟是唯一的主導力量,不像此前的消費者和企業在很大程度上被Windows和IE所挾持那樣。這就是為何當特朗普和美國國會把矛頭指向Facebook、蘋果、亞馬遜和穀歌的時候,微軟可能會繼續避開監管機構關注的原因。
“邪惡帝國”的華麗轉身
對於這家被投資者估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軟件巨頭來說,政府的審查和公眾的批評並不陌生。該公司早年曾經曆了持續數年的反壟斷調查,並麵臨著幾乎導致公司被分拆的漫長公開審判。最終,微軟支付了數十億美元的罰款與監管機構達成和解,並在此過程中吸取了大量經驗教訓。
不過,微軟曾被批評者所稱的“邪惡帝國”綽號,如今已被人們忘諸腦後。現在,微軟將自己定位為科技行業在公共政策事務上的領先倡導者,比如保護消費者隱私權益和為人工智能(AI)製定道德準則。盡管微軟已提起訴訟,要求限製政府對用戶數據的訪問,但在全球各國政府眼中,微軟仍是對政府最友好的科技巨頭。
丹麥駐矽穀科技行業大使、外交官員卡斯珀·克林奇(Casper Klynge)說:“微軟有自己的風格。當然,這是出於其自身的利益考慮。但微軟在重要問題上總是與政府積極接觸,這是我們從其他大型科技公司身上所沒有看到的。”
市場變化和微軟多年來的業務演變有助於解釋微軟的這種轉變。與同行們相比,微軟不像一家消費品公司。舉例來說,微軟的必應(Bing)搜索引擎和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都銷售廣告,但與Facebook和穀歌不同,該公司整體上並不依賴在線廣告和收集個人數據。
盡管微軟規模同樣龐大,但它已不再像個人電腦時代那樣威脅弱小。在雲計算(僅次於亞馬遜)和視頻遊戲(僅次於索尼)等市場上,該公司始終處於第二的位置,而不是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哈佛商學院教授戴維·約菲(David B. Yoffie)說:“得益於其商業模式,微軟可以在某些社會問題上保持更加公正的立場。”
但微軟多年來也經曆了企業個性方麵的轉變,變得更加外向,更加積極地尋求決策者、批評者甚至競爭對手的意見。這一轉變是由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主導的,他是微軟的“對外使者”。在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領導下,史密斯的工作得到了認可,他的角色也得到了擴展。納德拉於2014年成為首席執行官,領導了公司的複蘇。
在其新書中,史密斯建議科技行業和政府之間需要建立全新的關係,雙方需要更緊密的合作來共同麵對各自麵臨的挑戰。他寫道:“當你的技術改變了世界,你有責任幫助解決你幫助創造的世界帶來的問題。政府需要加快行動,並開始跟上技術前進的步伐。”
在一次長時間的采訪中,史密斯談到了他從微軟過去的戰鬥中學到的教訓,以及他所認為的技術決策的未來,他主張科技部門和政府之間進行更緊密的合作。這個主題在其新書《工具與武器:數字時代的希望與危險》(Tools and Weapons the Promise and the danger of the Digital Age)中得到了呼應。
現年60歲的史密斯在上世紀90年代微軟麵臨反壟斷調查期間曾供職於該公司,但他沒有參與微軟製定法律對策的過程。微軟輸掉了由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提起的訴訟,勉強避免了被拆分的命運,並於2001年與布什政府達成和解。史密斯於2002年成為微軟總法律顧問,之後擔任微軟全球調解員,與公司和政府就後續案件達成和解。
積極改變與政府打交道方式
從那次經曆中,史密斯對今天的年輕平台公司——穀歌、Facebook和亞馬遜提出了許多建議。他指出,主要的反壟斷對抗會持續很長時間。在技術領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案例——AT&T;、IBM和微軟反壟斷訴訟,都持續了數十年。史密斯說,“一旦你被盯上了,就很難脫身。”
新興科技公司麵臨的自然趨勢就是參加戰鬥。史密斯說:“他們沒有通過妥協達到現在的規模。他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所以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是對的,而政府是錯的。”
這種心態對於非常成功和富有的創業者來說尤其如此。據史密斯說,在一場激烈的對抗之後,微軟聯合創始人蓋茨“認識到,生活實際上需要妥協,政府實際上比企業更強大”。
為史密斯的書撰寫序言的蓋茨回憶說,多年來,他一直為自己很少花時間與政府官員打交道而感到自豪。但他後來寫道:“我在反壟斷訴訟中嚐到了苦頭,這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在微軟中,史密斯推動采取了新的策略。曾擔任微軟高級律師、現任Spotify總法律顧問的霍拉西奧·古鐵雷斯(Horacio Gutierrez)說:“我們從被動地、小心翼翼地與政府打交道,轉變為積極主動地與政府接觸。”

在史密斯清理微軟遺留下來的法律問題時,科技行業正在迅速向前邁進。個人電腦不再是重心,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手機、互聯網搜索、社交網絡和雲計算。
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教授道格拉斯·梅拉米德(a . Douglas Melamed)說:“你在微軟看到的是承認現實,以及對變化了的環境做出反應。”他說,微軟今天之所以沒有成為批評的焦點,“主要是因為該公司不再像過去那樣以顯而易見的方式占據主導地位。”
在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完全擁抱了雲計算技術,包括將其利潤豐厚的辦公軟件業務作為雲計算服務提供。在納德拉改變這家企業的同時,史密斯越來越多地成為微軟全球政策事務的特使。2015年,他被任命為公司總裁兼首席法律官。史密斯在微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巴黎任職,他是一位全球科技政策專家。他呼籲製定名為《日內瓦數字公約》的新規則,保護公眾免受數字戰爭的危害,就像1949年各國政府承諾在爆發戰爭時保護平民一樣。
2018年,史密斯在為製定《國際互聯網行為準則》、爭取各國支持方麵發揮了主導作用。該倡議得到了數十個國家、數百家公司和公共利益團體的支持。今年,他還為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呼籲遏製網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內容做了同樣的事情。雖然這些舉措缺乏法律效力,但史密斯說,它們可以開啟塑造政策的全球對話。
克賴斯特徹奇兩座清真寺發生恐怖襲擊,一名澳大利亞槍手造成51人死亡,屠殺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之後澳大利亞頒布了一項立法:如果社交網絡不能足夠快地刪除暴力視頻,就必須對此負責。史密斯指出,澳大利亞的舉措,以及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類似提議,都證明了技術監管浪潮即即將到來。
甚至美國各州也可以製定政策。例如,微軟正在支持華盛頓州一項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提案。這項立法將要求部署麵部識別的組織清楚地告訴人們如何使用它,執法部門不能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使用該技術對某人進行持續監視。而且,銷售麵部識別軟件的公司將不得不讓他們的代碼用於測試,以檢查是否存在種族和性別偏見。如果該軟件的數據集中女性或有色人種的圖像太少,這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弱點。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反對微軟支持的這一提議,呼籲對人臉識別實施更嚴格的限製,並禁止其識別人臉,直到它能被證明是公正的。但對微軟政策立場影響最大的是歐洲,這塊大陸或許不是高科技創新的領跑者,但卻是科技政策的領跑者。
史密斯是其鐵杆粉絲,他把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稱為“數據大憲章”。該法於去年生效,允許人們申請查閱自己的在線數據,並限製企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史密斯還說,歐洲是“世界上對隱私保護的最大希望”。
在美國,也有些在隱私問題上觀點比較激進的州,比如加州,但是華盛頓州的政治僵局阻礙了一項全國性的政策出台。史密斯說:“這意味著影響美國人的決定,將在布魯塞爾做出,在柏林做出解釋,因為它在這兩個地方的影響最大。”
從微軟吸取四大經驗教訓
許多主要投資者和反壟斷專家表示,Facebook、蘋果、亞馬遜以及穀歌正麵臨迫在眉睫的反壟斷調查,他們應該吸取微軟在反壟斷訴訟中獲得的教訓。1998年至2002年間,微軟陷入反壟斷訴訟,原因是微軟將其網絡瀏覽器IE綁定到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個人電腦操作係統Windows中。雖然在2002年達成了和解協議,但隨後的餘波在接下來的15年裏使該公司的股票陷入步履蹣跚的境地。
雖然尚未正式提起訴訟,但美國四大科技巨頭正成為監管機構的新靶子,它們肯定希望避免微軟的命運。
要做到這一點,他們應該避免微軟犯下的四大錯誤:
1.不要否認,甚至不要為擁有壟斷而抗爭
微軟犯下的錯誤之一是試圖捍衛他們的業務,理由是它實際上是存在競爭的。但與此同時,當時該公司的Windows軟件約占PC操作係統市場的90%。
如果美國反壟斷法明確禁止壟斷,否認壟斷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沒有,它隻禁止做某些事情來獲得、維持或擴大壟斷。正是在這一點上,法律學者表示,微軟應該為自己辯護,而不是試圖否認某些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2.不要自欺欺人
如果說否認壟斷對其形象和信譽來說還不夠糟糕,那麼微軟通過試圖將壞消息編造成好消息而使事情變得更糟。當公司開始在法院外派駐公關人員向記者保證微軟在法庭上占據優勢時,該公司實際上是在自欺欺人。這樣明目張膽的虛假陳述很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3.假設一切都會公之於眾
如果有記錄,無論是書麵的、音頻的還是視頻的,公司都應該假設其會受到調查人員的審查,並且在訴訟的情況下,提供給律師、法官和其他公眾。
微軟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蓋茨的證詞視頻曾在法庭上引起了法官托馬斯·彭菲爾德·傑克遜的笑聲,因為該視頻顯示,蓋茨對“市場份額”的定義,甚至是“定義”本身,都存在回避事實和好鬥的爭論。公司內部的電子郵件也被大聲朗讀,即使許多與證人的陳述相矛盾。
4.不要在技術方麵表現出倨傲
無論所討論的技術有多複雜,大公司都不應該認為律師和法官不夠了解它。這些都是足夠聰明的人,如果他們對技術還不夠了解,不足以判斷案件的法律價值,那麼他們就會找其他人來填補空白,寄希望於別人比你自己能更好地解釋自己的技術,這可能是不明智的行為。
微軟甚至試圖通過在經過篡改的視頻說明這種情況,來證明為何從Windows中移除自己的Web瀏覽器會阻礙計算性能。微軟進行了幾次模擬,但政府認真審查了視頻,發現了許多不一致的地方。最終,似乎是微軟沒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技術。
展望未來
自那以來,微軟一直在奮力反擊,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司,市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亞馬遜、蘋果和穀歌母公司Alphabet之前都占據過榜首的位置,Facebook也不賴。但如果他們仍是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科技公司,他們應該盡最大努力與調查人員合作,並願意做出妥協。
當然,如果他們上了法庭,很可能會希望盡快和解,絕對不想重蹈微軟的覆轍。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avive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zt交易所iosapp
其它軟件219.97MB
下載
幣贏交易所蘋果app官網
其它軟件32.88MB
下載
唯客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59.95MB
下載
gate.io交易平台官方蘋果版本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幣君交易所手機版
其它軟件268MB
下載
hotbit交易平台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bilaxy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avive交易所官網最新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必安交易所app官網版安卓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