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彭新
編輯 |
繼陸奇之後,又一位微軟華人高管即將離職。
北京時間11月14日淩晨,微軟公司宣布了一項重要消息,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將在明年2月1日正式離職,接替他的是現任微軟首席技術官凱文·斯科特(Kevin Scott)。
對於離職的計劃,微軟CEO納德拉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沈向洋和他規劃已有一段時日,在2020年初離職之後,沈向洋將繼續擔任他和比爾·蓋茨的顧問。
沈向洋在微軟工作的時間長達23年,他也是除陸奇之外,美國科技巨頭公司中為數不多的華人高管。在公布離職消息之前,沈向洋負責推動微軟的整體AI戰略以及涵蓋基礎架構、服務、應用程序,並帶領前瞻性研發工作。他領導包括必應在內的以AI為重點的產品組,以及微軟研究院和公司整個工程團隊的集合。
沈向洋是“微軟的中國先生”,也被視為中國的微軟大使——在兩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召開期間,沈向洋曾兩次代表微軟發表演講。但現在,一切都成為了過去。
從中國走向微軟
沈向洋出生於南京溧水區和鳳鎮,是江蘇省溧水中學1980屆校友。那一年,他考入了東南大學自動控製係。本科畢業後,又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係碩士學位。
此後,沈向洋進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師從計算機大牛Raj Reddy教授。在卡耐基梅隆大學期間,他研究的正是計算機視覺技術,因為他認為人對外界的感知有95%是從視覺得來的。
1991年,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決定創立微軟研究院,找來了原本在卡耐基梅隆計算機科學係、有著“瘋狂天才”稱號的教授Rick Rashid,也吸引了各方人才加入,包括剛從卡耐基梅隆計算機科學係取得博士學位的沈向洋。
1996年,沈向洋獲CMU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當年他博士論文就是世界上最早有關由照片轉換成虛擬現實的研究,因此而一鳴驚人。
同樣在1996年,沈向洋進入微軟位於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德研究院,兩年後他回到中國北京,參與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改名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為該研究院的第一名研究員,專攻視覺識別。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期間,沈向洋曾先後擔任過研究員、副院長、院長、首席科學家及微軟公司工程院士等職,可謂順風順水。在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模式識別、統計學習和機器人學領域,他發表了100餘篇論文,並擁有50多項美國專利。
更大的轉變發生在2013年11月14日,微軟公司正式宣布,任命沈向洋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負責領導微軟人工智能與研究事業部,該領域包括技術與研發部門和人工智能研究部門,並主要負責推動公司中長期總體技術戰略、策略以及前瞻性研究與開發工作。
他還是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及國際計算器協會院士。2017年,沈向洋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18年,沈向洋當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UK),獲得了多項殊榮。
對微軟AI戰略影響幾何?
隨著微軟全麵擁抱AI,沈向洋也一度成為微軟AI的代言人。
2013年升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後,沈向洋管理微軟研究院,推動前瞻性研究、拓展計算機前沿科學,並通過與各個產品團隊的深度合作,推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技術發展,並負責該研究院與整個公司的工程團隊的整合,加速技術研究的商業化進程。
隨後在2016年10月,微軟將個人助理小娜(Cortana)和搜索引擎Bing產品團隊與微軟研究院編入同一個組織,沈向洋成為該組織的掌舵者。
按照沈向洋此前的介紹,微軟的人工智能三大產品,包括智能搜索Bing(目前在美國有近三成市場份額),第二是智能個人助理小娜(Cortana),以及微軟中國研究院研發推動的微軟小冰。同時,微軟將人工智能融合到旗下所有的產品中,包括雲計算、在線服務、工具等。
在接下來幾年中,微軟多次進行重組,將這個機構的許多技術轉移至不同產品團隊中。很多以前的研究技術現在成為商業產品部門的一部分,包括Cortana和Bing for Business。
比如個人智能助理小娜,就從沈向洋的部門轉移到Office產品部門,使得小娜成為Office的一個工具,而不是獨立的產品。這表明在微軟內部,Cortana的定位隨著業務重組而被改變。
2018年3月的重組對沈向洋所執掌的AI與研究業務影響巨大,除拆解多年來象征微軟形象的Windows和設備部門外,微軟新成立了雲計算及人工智能平台事業部(Cloud + AI),掌握著微軟所有的商業智能和雲計算企業級服務,新部門隨之抽調沈向洋下屬的部分職能和資源,使後者更聚焦於研究職能。
綜合過往來看,隨著微軟對組織架構進行重組和業務變動,沈向洋負責的業務逐漸被剝離、改變方向。一定程度上,沈向洋選擇離職微軟,並不特別意外。
作為後繼者,微軟現任CTO凱文·斯科特(Kevin Scott)將承擔起領導微軟AI+研究院的職責。
凱文·斯科特在2017年被任命為微軟CTO,同時擔任LinkedIn(領英)基礎設施和工程運營高級副總裁。凱文·斯科特曾任穀歌高級工程總監,在穀歌收購數字廣告公司AdMob後,他在AdMob負責擔任工程和運營副總裁。
微軟華人高管不再
隨著陸奇、沈向洋先後離開微軟,微軟曆史上職級最高的兩位華人高管都已離職。一定程度上,沈向洋的離開,也標誌著微軟華人高管輩出、擔任重要職務的時代告一段落。
但不能否認,作為最重視中國市場並最早建立本土研究機構的美國科技公司,微軟培養了大量華人科技精英。隨著這些精英人才先後離開微軟並繼續保持活躍,至今對科技產業仍產生巨大影響,這份名單中就有李開複、張亞勤、陸奇等,成就各有不同。
李開複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專業,在以微軟亞洲研究院首任院長而被人熟知之前,他還曾在蘋果、SGI擔任過副總裁、總裁。
1998年,李開複接受微軟總裁比爾 · 蓋茨的委托回到中國,創辦一個進行前沿性基礎研究的機構,並出任首任院長。在科研環境尚顯落後的1990年代末,李開複和一批海外歸來的科學家,帶著數十名剛畢業的本土博士,在研究院裏進行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人臉識別等前沿技術的研究。
讓李開複成名的是2005年,穀歌挖他組建穀歌中國,引發微軟與穀歌的訴訟大戰。微軟向美國華盛頓州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指控李開複違反了競業禁止協議。
2009年下半年,李開複離開穀歌中國,與一些員工一起創辦了創新工場,轉變為投資人。李開複的新事業趕上了中國互聯網投資時代的爆發,孵化出了知乎、豌豆莢等一係列中等規模創業互聯網公司。作為國內創業孵化器的探路者,創新工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創業環境單打獨鬥的原始狀態。
張亞勤在微軟的職業生涯始於微軟中國研究院。1998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正式成立,李開複任院長,張亞勤任副院長兼首席科學家。
“天才”是張亞勤身上最為顯眼的標簽。他在12歲時便進入中科大少年班,23歲分別獲得華盛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31歲成為IEEE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加盟微軟之前,曾在美國Sarnoff公司工作,負責數碼影像、多媒體信息係統的研發工作。
隨著1999年李開複被調回微軟總部,張亞勤開始獨立執掌微軟中國研究院,並帶領其繼續發展。2000年8月,張亞勤出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2001年11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任首任院長。
2004年張亞勤晉升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2006年1月,張亞勤回國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直至2014年9月,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
2014年9月,張亞勤加入百度,任職總裁,負責新興業務拓展。除了核心搜索業務沒碰過,張亞勤幾乎接觸了百度的其他所有業務,先後負責過技術體係、自動駕駛、雲計算、教育、醫療、國際化、公關等業務。2019年3月15日,張亞勤宣布從百度退休。
與沈向洋同樣曾任職全球執行副總裁的陸奇,曾被稱為“矽穀科技企業中最有權勢的華人”。
他1998年進入雅虎公司,2007年晉升為雅虎執行副總裁。2008年8月,陸奇離開雅虎,並於次年1月正式加盟微軟任網絡服務集團總裁,擔任微軟Bing項目的負責人。作為微軟在線業務部門總裁,陸奇是微軟四大業務部門負責人之一,並直接向CEO薩蒂亞·納德拉彙報。2016年9月,陸奇宣布從微軟離職。
離職後,陸奇選擇在2017年1月加入百度,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百度董事及董事會副主席,主要負責百度的產品、技術、銷售及市場運營,兼任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
不過,陸奇在百度的任職時間並不久,2018年5月,他聲稱由於個人原因無法在中國繼續進行全職工作,宣布退出百度。隨後在宣布離開百度3個月後,陸奇宣布出任美國初創公司投資孵化器YC(Y Combinator)中國創始人、CEO,並兼任YC全球研究院院長。
盡管沈向洋尚未對外界透露下一步的去向,但外界分析他一定不會離開技術領域。或許出走微軟,方能尋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虛擬幣交易app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抹茶交易所官網蘋果
其它軟件30.58MB
下載
歐交易所官網版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uniswap交易所蘋果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中安交易所2024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邀請碼
其它軟件175.43 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網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雷盾交易所app最新版
其它軟件28.18M
下載
火比特交易平台安卓版官網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中安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