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Siri,給我講個笑話”“天貓精靈,今天天氣怎樣”“小度,為我導航最近的加油站”……
今天用語音喚醒智能助手,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是一件頗有恥感的事情了。
“音箱大戰”的澎湃之力,已經讓偏遠至村鎮的群體都AI了起來,智能語音早已下沉得不能再下沉了。語音交互的習慣逐漸培養起來,接下來就是做文章、講故事的好日子了。
在這樣的大好局麵中,微軟語音助手Cortana小娜卻傳出了要“脫團單飛”的消息,即將終止在IOS和安卓兩大移動應用平台上提供服務,這無疑是自絕於人民群眾的自殺式行為。
小娜的失敗給語音交互領域留下了哪些“遺產”,而它的創造者在失去移動端製霸權後,又將告別智能語音助手這一關鍵入口,接下來的航線又指向何處?
Cortana小娜的“美強慘”人生今天語音交互的主流人群,可能都沒有來得及能跟小娜在手機端產生一次對話。而在PC端偶爾召喚出來,最大的可能也是因為操作失誤。
但這並不代表這位以FPS 遊戲 Halo 中的 AI 角色命名的Cortana ,水平真的如此泯然眾人矣。
準確來說,在AI黑科技方麵,微軟並不輸給穀歌、蘋果這些高光實驗室。而小娜背後的微軟亞洲研究院(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方向)更是產業界的“黃埔軍校”。有著如此背景的小娜,問世時可比答非所問的Siri聰明多了。
在一則視頻中,用戶通過搜索引擎向Google Now、小娜、Siri提問“埃菲爾鐵塔有多高?小娜在數年前就將知識圖譜與AI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答案,跳過引擎抓取的大量無用信息,直接告訴對方答案——鐵塔的高度。

更關鍵的是,小娜所依托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有著大量的中文語音識別、語義分析成果積累,當時Siri還是一個中文聽不懂、回答顛三倒四,最大的作用就是講笑話的搞笑型選手。
除了曆史沉澱,小娜之所以聰慧,也源於其在微軟“雲為先,移動為先”核心戰略中的關鍵地位。
當時,小娜與Bing、Azure等產品正在逐步取代Office和Windows,成為微軟在移動時代的新業務核心。為此,微軟在對小娜的打磨上也十分用心。
小娜的定位是“智能助理”,當時已經可以處理複雜的口語指令,來幫用戶打開第三方應用、查找文件、收發郵件等等。2016年,小娜的語音識別率就已經超越了人類。2018年早些時候,為了讓小娜的表達聽起來更人性化,微軟還收購了一家名為“語義機器”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可以說絕對是親生的待遇了。

小娜所擔負的理想,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極具前瞻意義。
在技術願景上,小娜被設計為雲端驅動(cloud-driven),許多智能計算都是在雲端完成的,設備終端隻做輕量級的整合。這使其跨平台統一服務成為了可能。
所以在應用場景上,微軟工程師們提出了“Cortana Everywhere”(小娜無處不在)的想法。即讓小娜在各種不同配置、不同版本、不同操作係統的終端設備上都能夠被調用,並提供一致性的用戶體驗。隻要智能終端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可以運行小娜的客戶端堆棧(Client Stack),就能夠運行。
當時設想的足夠運行小娜的最小設備是智能手環,在微軟的Microsoft Band 上,小娜可以識別語音並以文字形式呈現出來。
當時的產品負責人在談到小娜的理想化未來時,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件衣服裏內置了麥克風,它可以聽到我說話,將信息傳達給我口袋裏的手機,然後手機和雲端進行通訊。整個過程用戶都不需要從口袋裏掏出手機,佩戴耳機就可以聽到小娜的回複。”
耳不耳熟?雲+AI+泛終端,這個今天普遍出現在各種行業前沿技術峰會PPT上的智能交互畫卷,幾年前就被微軟描畫了出來。

(Microsoft Band 上的小娜效果)
可惜,凡事總有但是。
小娜最終還是走上了“美強慘”的道路。最後那個令人意難平的“慘”字,源於不久前它的徹底失敗。
微軟正式宣布戰略性收縮小娜業務,將在2020年1月31日退出iOS和Android平台,這是一封來自官方的死刑宣判書。
其實早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微軟CEO納德拉就宣布不再將Cortana視為Alexa、Google Assistant的競爭對手。但走到徹底放棄移動端應用市場這一步,也不由令人唏噓——小娜明明應該是主角的劇本,最終卻淪落成了炮灰,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三人行必有炮灰:微軟的語音交互“滑鐵盧”盡管有點馬後炮的嫌疑,但今天我們回望微軟在語音消費級市場的大潰敗,或許能對當下還在場內的玩家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總體來說,小娜的“生不逢時”,主要體現在三個節點上:
1.生於智能,但困於終端。
智能語音助手的第一要義,除了在技術上要能實現足夠高精準度的識別理解能力之外,最核心的一點是要有任務屬性,即能夠幫助人解決特定需求。也意味著,它必須能夠獲取其他設備和應用的控製權,才能夠達到這樣的要求。
但小娜除了在微軟體係內擁有足夠多的權限,比如調用和理解郵件、處理365office等等。而且大部分是發生在PC環境中,語音交互相比鼠標要位居其次。在更廣大的移動場景中,受限於Windows Phone可憐的市場占有率,小娜很難做到像Siri、echo與google assistant那樣,與自家硬件無縫整合。
比如在打開應用時,使用“Hey Cortana” 語音喚醒;亦或是始終保持語音待命,以低耗電狀態運行等,這些必要的能力小娜都很難在競爭對手的設備上實現。
而缺少了來自終端用戶行為的數據滋養,小娜在腦力進化、內容理解等能力上也逐步與對手們拉開了差距。微軟在消費級移動終端上的失利,最終轉化為小娜的敗北。

2.生為語音,卻難覓應用。
盡管微軟在小娜應用開始,為其設計了非常具象的應用場景,比如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文本或語音與小娜交流,可以語音搜索互聯網內容,或者是直接詢問關於影視劇集、天氣、附近商戶、交通路線、航班、音樂、百科等信息。和微軟賬戶綁定以後,小娜還能在不同平台間同步郵件、待辦事項、短信等個人信息。
但回顧小娜推出時的整體環境,不僅對用戶來說,語音交互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常常需要跟春節與不熟的親戚寒暄一樣,需要搜腸刮肚地想話題;即使在今天,跟音箱裏的語音助手聊兩句就任由其落灰的也不少見。
更悲催的是,小娜出現的時候終端計算能力還並沒有現在這麼GPU\\CPU集體發功的強大,移動網絡服務也不像現在這麼高速、普及、穩定,當時如果遇上網絡狀況不好,小娜的語音識別就很慢,有些情況下甚至用不了。
而今天用戶使用語音對話方式發出指令的不適感幾乎消除了,小娜卻已經身處強敵環伺的森林法則中,難以再翻身。
3.生於智能,卻困於自封。
今天凡是擁有智能語音助手的廠商,早已達成共識,無論是行為數據的累積,還是交互習慣的培養,都需要盡可能多的與用戶發生聯係。開放,合作,是一切的前提。而微軟閉關造城的霸主思想,或許是小娜注定失敗的注腳。
2014年,被今日智能助手廣泛致敬的“亞馬遜Alexa+echo”模式,還隻是個實驗雛形。為了讓任何人都願意用,亞馬遜成立一個新的部門Alexa Voice Services,敞開了招呼大家加入來開放能夠用Alexa交流的軟硬件,吊燈、冰箱、燃氣灶、汽車……很多雖然今天依然看起來很傻,但今天Alexa成為全球應用最廣泛的語音助手,擁有1.5萬種以上的技能,與這種開放形態不無關係。

也是在同一年,時任微軟Windows Phone項目高管Marcus Ash在被媒體問到小娜是否會登陸其他應用平台時,表示“微軟隻會在Windows Phone版Cortana徹底成熟之後才可能考慮其他平台,也不會考慮為iOS和Android的深度整合而開發底層訪問功能”。
直到2015年,WP係統眼見著市場慘淡,無法為小娜提供有競爭力的發展空間,當時微軟才宣布轉戰安卓和IOS。就連這樣的平台開放也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是“中美特供”,當時隻針對中國和美國市場提供服務。
而同一年,百度已經召開了“度秘”的發布會,將其打造成了一個集微軟小冰(聊天機器人)+微軟小娜(語音助手)+bing必應(搜索引擎)+垂類O2O的語音交互產品。隨後,“小度”的能力伴隨著DuerOS平台被開放給了眾多軟硬件開放者。
對於開放生態的“傲慢與偏見”,使小娜錯過了向消費層生長出根須並持續進化的機會。
2018年的時候,微軟也曾試圖將小娜的重心繼續加碼安卓和IOS,對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包括更新的UI,支持在藍牙上播放音樂,啟動速度提升了20%,並與微軟其他服務進行了更深層的整合,比如可以加入Skype會議。

盡管如此,無論是麵對中國市場BAT等巨頭的中文語音助手,還是在海外市場與穀歌、亞馬遜和蘋果等正麵交鋒,微軟小娜無論是硬件基礎規模,還是平台化的延展能力,都無法再逆風翻盤。
在微軟的Build 2018中,通過Cortana與Alexa的互操作性展示,微軟也隻好承認了小娜本身的功能,已經不足以滿足當下用戶對語音助手的訴求了。次年1月,以小娜為核心的智能揚聲器計劃被宣告終止。
就連如今的退出,都在慘淡的成績麵前顯得不那麼悲情了。根據Sensor Tower的最新數據, Cortana應用在App Store上的“生產力”類別中僅排名第254,在Google Play中僅排名第145。好像退出也並沒有損失很大的樣子。
小娜原本有著最搶眼的開場,卻在堅守著Windows和Office的微軟腳步下,走向了移動的終局。
小娜走了,微軟的語音交互未來在哪兒?
小娜雖然可以說是從移動端消弭了,但語音交互這個未來入口卻不能輕言放棄。
從微軟透露的信息我們知道,小娜還將作為微軟唯一的語音助理工具存在,在微軟所有的Windows產品中嵌入,包括Xbox遊戲平台,再博一次。
小娜是否還有希望重回大眾視野視野還未可知,但從微軟的“滑鐵盧”不難看到,語音作為AI引發的交互革命,賽事的焦灼點卻往往在技術之外。
在“千箱大戰”的熱身過後,泛智能終端的語音交互戰局才剛剛拉開帷幕,未來所有機器、智能硬件,比如汽車、家居、辦公等都可能被這場浪潮席卷衝刷。在這個過程中,勝利者的成功也許無法複製,但失敗者的教訓卻值得反複咀嚼。
語音交互巨作為對信息生態和生活方式的重構,涉及了非常複雜的社會鏈條,龐大如微軟也難免步步踩坑。目前看來,可以確定的是,建立產業鏈上下遊合作生態將是第一奧義。
語音底層技術突破已經逼近天花板,大家都是在90%以上的極限成績上反複拚小數點,通過產業夥伴的助力,打通語音交互軟硬件的上下遊產業鏈關係,在5G+AIoT的泛智能終端生態中占據先發位置,對未來的市場主導權爭奪有著重要意義。

其次,國際化競爭態勢日趨激烈,而中國廠商的本土產品優勢會被持續放大。來自Google Assistant的數據顯示,已經由此超過70%的互聯網請求是自然語言、對話方式發出的。其中各個技術廠商包括創業者都有著各自的優勢,但歸根結底,用戶體驗才是搶奪市場的最高法則。
在這一方麵,中國科技廠商誰能最先完成下沉市場的使用時間收割,以貼近最廣大用戶群體的姿態完成心智占領,就等於率先在“語音+萬物”的賽場上做完了準備工作。
可以預料的是,除了在智能音箱外形上不斷做新文章之外,未來的中國語音交互戰場還會有新的硬件形態通過廝殺,來完成消費市場的真正變革。
總之,小娜的失敗,留給我們最大的反思或許是,不要讓強者的傲慢與偏見,讓AI的生命力在封閉中走向凋零。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比特兒交易平台app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歐意交易所官網安卓版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歐意app官網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bitcoke交易所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比特兒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幣咖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86.26MB
下載
bafeex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8.5MB
下載
必勝交易所
其它軟件52.2 MB
下載
聚幣交易所app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175.44M
下載
比特交易所app安卓
其它軟件223.86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