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似新年盤點、立flag的活動,不僅在國內刷屏,在世界範圍內也蔚然成風,儼然成了一年一度的“景觀”。
在歐美世界對此有個專門的名詞,叫
“New Year‘s Resolutions”
直譯過來就是“新年決議”,很有儀式感。那麼年初立下的flag,過去的一年兌現情況如何?
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據《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在2018年1月刊對此現象麵向全美進行了抽樣統計,結果顯示——
2017年最常見的三項新年決議是減肥、時間管理和存錢;
45%的美國人有設定新年決議的習慣;
另有17%美國人偶爾設定新年決議;
新年決議執行情況以減肥決議為例,立誌減肥的無外乎選擇健身或是健康飲食:
在新年這天立誌的人中,一周以後,還剩下75%;兩周後,還剩下71%;一個月,64%;六個月46%。

數據來自《The Atlantic》
那麼,一年後還在堅持的,還有多少呢?
不到10%。
這麼看,年終盤點,立下新年flag這個習慣,與其說是傳統,不如說是商人、媒體與大眾共同製造的一個“話題”。
事實上的確如此,每逢新年是健身會賣得最好的時候,也是輕食主義、素食餐廳會員卡、保健品賣得最多的時候。
真相,有的時候真的是......

既然新年決議對於大眾完成率如此低,那麼對於以執行力著稱的企業家群體,在過去一年立下的Flag,落實的情況又如何呢?
翻看最近國內外著名商業期刊的盤點當中,出鏡率最高的當屬兩家科技巨頭,一個是亞馬遜,一個是微軟。不過,這兩家公司的風評可是截然相反,對亞馬遜的報道幾乎都是負麵的,對微軟卻是一片喝彩。
這現象在《哈佛商業評論》每年發布的年度最佳100 CEO榜單裏詮釋的非常直接——亞馬遜的CEO貝索斯,從2014年開始每年都榜上有名,但今年他竟然連榜都沒進。
而微軟的CEO薩蒂亞•納德拉,今年從49位上升到了第9位。
英國的《金融時報》,甚至把納德拉評選為今年的年度人物。

英國的《金融時報》
確實,微軟在換了CEO後,一年一個新年決議,擲地有聲,今年更是破了萬億美元市值。反觀亞馬遜雖利潤不盡如人意,但貝索斯跌出榜單,有點誇張吧?
據《哈佛商業評論》披露,貝索斯落榜,並不是因為公司的業績表現,而是因為《哈佛商業評論》在此次評選中調整了一個評選指標——企業社會責任指標。
這個指標過去在榜單評選當中的比重,占比20%,但是今年被上調到了30%。
就這麼一調整,貝索斯就從榜單裏掉下去了。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貝索斯的Flag出現了什麼問題導致天怒人怨?
亞馬遜麵對競爭選擇的是零和博弈,而微軟選擇了互利共贏。
縱觀近期國際媒體對於這兩家公司的報道,我們會發現,正是亞馬遜和微軟在麵對商業競爭中持著截然相反的態度,導致了兩家公司排名一升一降。

《紐約時報》在2019年12月刊發了一篇深度報道《無處不在的亞馬遜:亞馬遜如何在科技世界施加影響力》,這篇文章披露了,亞馬遜現在年收入350億美元最核心的業務,雲計算服務,如何跟小公司合作後,迅速山寨小公司產品,然後毫不掩飾的直接上線,賣錢的整個過程......
小公司還麵臨著亞馬遜的價格戰以及推薦資源的不平等。
消費者隻要在亞馬遜渠道上輸入關鍵詞,前10項幾乎都是亞馬遜自己的產品,而當你購買亞馬遜雲自有品牌的產品,立馬能享受折扣,哪怕是1美元的服務,折扣都可以打到5折。但如果你買的是原創公司的產品,對不起,不能享受任何折扣。
真可謂“亞馬遜之下,寸草不生”。
亞馬遜雲近年來,正式是通過山寨小公司軟件,打價格戰,做不平等的推薦,這一係列組合拳來和小公司競爭。更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操作能讓亞馬遜賺到比原創公司更多的錢。
對於小公司而言,能繞過亞馬遜嗎?不是不可能,難度相當的大。
國內的騰訊一度就是“亞馬遜”,快速複製小公司產品,然後對小公司收取的過路費甚至高達小公司流水的“95%”,對創新“掠奪式挖礦”。長此以往,必然會抑製創新,形成一場零和博弈。
而微軟主動轉向了另一種競爭模式——互利共贏。
英國《金融時報》給納德拉做了一篇長篇深度報道,寫的正是他如何改變了微軟的企業文化,把微軟從被科技世界邊緣化的狀態下拉回,走向了複興。
當初零和博弈的Flag並沒有讓微軟持續偉大,反而讓它跌入了低穀。由於一心想要鞏固Windows的壟斷地位,微軟差點錯過後來所有關鍵的技術浪潮。比如:
在搜索業務中,不敵後來的穀歌;
在移動通訊設備上,完敗蘋果;
至於社交網絡,完全錯過;
即使現在微軟的雲服務做得有聲有色,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並不被人看好,甚至遠遠落後亞馬遜。
2014年初,納德拉當上微軟CEO後,立下的Flag正是“改革思想”,他認為過去的微軟真正麵臨的問題——不是改不起,而是改不動。
在納德拉的帶領下,微軟重新調整了步調。納德拉的核心理念是,讓微軟回歸做“工具”的初衷。在公司早期,微軟是給其他公司做軟件工具的,客戶可以利用這些軟件工具,來搭建屬於他們自己的技術。納德拉認為,為別人造工具,為別人的技術創新賦能,這才是微軟應該走的路。
這種回歸帶來了兩個結果:
第一,微軟人不再以為自己“無所不知”,開始向新的領域主動投資。這讓微軟發展出了新業務,雲計算服務。就在2019年,微軟的雲計算硬是從亞馬遜眼皮底下,搶走了國防部100億美元的訂單。
第二,微軟改變了和競爭對手的關係,尤其是和小公司之間的關係。競爭當然依然激烈,但是現在的競爭是開放性競爭。跟亞馬遜不一樣的是,微軟仍然允許競爭對手在Windows的平台上去廣泛接觸、獲取用戶,而且所有這些都是免費的。
這和亞馬遜雲阻撓小公司獲取用戶、收“過路費”的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
正是開放的競爭模式,讓微軟的合作夥伴能通過Windows平台賺到大錢。比如說納德拉在講到競爭對手穀歌的時候,是這麼說的:“穀歌在Windows上賺的錢比微軟自己賺的都多,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平台能做到這一點。”
這就是微軟在科技世界所代表的另外一種競爭模式——互利共贏。
結語
從目前微軟複興的故事裏,對於品牌方或可獲得一點啟發——
品牌做得再大,都不一定要選擇去壟斷。企業越大,越有機會實現雙贏;在自己積累財富的同時,幫助合作夥伴獲得更多客戶; 幫助合作夥伴去創新發展,去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獲獎獲得更多的機會。
在當下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今天你是主角,明天我就得當英雄。今天你弄個大新聞,明天我就敢放個大招。亞馬遜和微軟的對比,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或是——沒有誰會永遠自甘被動,而品牌影響力與承擔的社會責任息息相關。
無論對於新年立flag的品牌還是個人而言,我想借用德魯克的一句話,他說:人們往往高估了一年所能取得的成績,而大大低估了三年、五年、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在2018年1月刊,《How about New Year‘s Resolutions》;
2.《紐約時報》2019年12月刊《無處不在的亞馬遜:亞馬遜如何在科技世界施加影響力》;
3.《金融時報》2019年11月刊《複興的微軟:合作共贏締造新微軟》
編輯:謝筱白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芝麻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biking交易所
其它軟件225.08MB
下載
瑞亞交易所最新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比特兒交易平台官網安卓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自由空間交易所最新
其它軟件71.3MB
下載
ar交易所平台
其它軟件183.57M
下載
blcc交易
其它軟件35.40MB
下載
中幣交易所最新app官網版安卓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
zt交易所地址
其它軟件293 MB
下載
歐聯交易所官網最新版本
其它軟件31.86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