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們能看到Hololens這樣的AR眼鏡以及微軟自家VR頭顯的消息,甚至納德拉毫不掩飾Hololens可能成為一款基於MR技術“終極計算機”的野心。

隨著VR進入冷靜理性發展的階段,又有一些人提出了2017是AR元年的口號。遊戲中加入AR玩法、AR紅包、AR營銷廣告接踵而來。然而距離Hololens開發者版本發售近一年,國外媒體Thurrott卻報道稱,微軟已經調整了HoloLens規劃,二代產品被取消。
原來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第一代HoloLens推出時,微軟在製定發展規劃時設定了幾個節點。一般來說科技公司電子產品迭代都是以下的套路:先發布第一代產品,然後第二代產品在價格和規格上進行優化,到了第三代產品加入新的技術,增強體驗,比如說蘋果手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微軟則是放棄了在價格上做文章,希望未來直接推出大幅更新的新一代Hololens產品,預計2019年才會和大家見麵。
在所謂的AR元年,為什麼微軟不是想方設法抓住消費者市場,反而不緊不慢呢?
首先,在微軟看來,AR領域目前他們是打遍無敵手,或者說還沒有哪個競爭對手讓他們產生足夠的緊迫感。即使是前兩年呼聲很高、被描繪的神乎其神的Magic Leap因為遲遲不曝光產品具體信息也頗受質疑。而國內一些AR眼鏡在技術和體驗上與Hololens尚存在一定差距,這樣的競爭,並不能迫使微軟積極開拓消費者市場。
簡言之,微軟認為自己在AR領域是大幅領先的,推出一款略微升級的產品毫無意義。
第二,AR元年其實離錢還很遠。雖然納德拉信誓旦旦說不會放棄未來,然而對於微軟現階段來說,雲服務以及AI技術的研發使用,才是重中之重。
自Holelens發售後,微軟四個季度的財報以及分析會中並未出現與VR/AR相關的字眼。也就是說,即使微軟推動了一些Holelens的商業應用合作,以及VR頭顯消息的公布,TO B層麵的AR收入對於微軟大體量的整體營收影響其實微乎其微,甚至目前分析師和投資者也缺乏高關注度。
這也意味著,未來終究隻是未來,在微軟眼中,花費力氣開發二代產品,在消費者市場真正爆發前,並不會對公司帶來足夠的收益。
細看微軟現在重點關注的雲服務和AI,這兩項其實AR或者MR發展到消費者市場階段必須要應用到的關鍵技術。直接影響設備的小型化,以及內容的擬真度,微軟某種程度上在進行提前布局。

第三,推出降低價格、保證性能、能夠進入消費者市場的新版Hololens沒那麼容易。
早在2015年,納德拉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就表示,可能未來5年內不會推出消費者版本。而近日根據CNET報道,微軟HoloLens技術負責人Alex Kipman(HoloLens之父)表示,消費版HoloLens還沒有明確的時間線,但是價格將會控製在1000美元以內,而且微軟並不希望消費版HoloLens的性能會下降,可能隻是剔除開發者特性。
顯然,成本縮減為三分之一,還要保證性能不下降。這樣苛刻的要求是讓微軟放棄第二代產品開發的關鍵因素之一。眾所周知,生產工藝的高優化度,以及實現大規模量產是建立在技術大幅突破的前提下,而且Holelens本身其實就等於內置了一套高性能的處理電腦。
願不願意、能不能實現、付出多少精力、能否獲得足夠的回報?這些都是需要打上問號的。
價格便宜和性能好構成了消費者眼中的高性價比,微軟選擇了暫時放棄打價格戰,而是專心提升體驗。
第四,給開發者版足夠的時間,讓內容製作方儲備足夠的應用。
VR硬件一股腦湧進市場,最尷尬的局麵莫過於硬件比內容走得快太多,即使三大頭顯也屢屢被指責內容匱乏。試想一下,即使微軟推出了消費者版本,沒有足夠的內容去體驗,這樣設備的銷量也不會對公司提供足夠的幫助,反而會招致各種指責。
因此給開發者版本足夠的時間,讓內容製作者能夠安心開發內容,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第五,2019年是個神奇的年份。Talkingdata和Digi-Capital在年初分別發布了兩份預測報告。其中都提到了2019年AR市場將迎來爆發,甚至將超越VR。
微軟的做法也正是將賭注壓在了2019年及以後爆發的消費者市場,現在不斷進行布局,他們願意用時間進行積累和等待。


微軟、蘋果或者騰訊不緊不慢的步伐,與國內創業公司急吼吼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是他們太慢,還是我們太急了?
微軟放緩AR/VR產品的節奏,蘋果關於AR新聞滿天飛依舊口風很緊,騰訊雖然很早就宣布要開放VR/AR平台但大動作還在醞釀中。
而國內VR硬件產品迭代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暴風魔鏡第一代產品2014年9月發布,到現在兩年半時間內已經發布了1-5代,小D,小M,S1還有一體機Matrix。當然暴風魔鏡的做法並非個例,可以說大部分國產VR頭顯在兩年內都進行了多個版本的更新,然而這種升級實際效果又如何?
當然,創業公司趕在大公司入局前搶占市場並無錯誤,做出成績讓投資人放心也是理所當然。但內容公司也好、硬件公司也罷,最終還是靠產品說話,不然也就淪為了隻會吹牛的營銷和PPT公司。
產品過快迭代,升級缺乏足夠分量,其實是市場浮躁的表現之一。為什麼華強北生產的電子垃圾能夠將成本壓低到10元?說白了,複製難度低,缺乏足夠深度的核心技術。
我們期待能有越來越多沉下心來、專心做好產品的國內公司出現,這樣的VR/AR行業才會進入良性的發展。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雲比特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14.54 MB
下載
芝麻app交易平台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薄餅交易所app地址中文版
其它軟件287.34 MB
下載
gate.io蘋果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87.34 MB
下載
ambc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hopoo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18.98MB
下載
比特國際數字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163.20M
下載
安幣交易所app最新版官方
其它軟件178.1M
下載
v8國際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中幣交易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