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懂“布衣之怒”

發布時間:2019-12-04    瀏覽數:
華為的回應並不高明,它的強硬用錯了地方,輿論憤激之下,群起毆之。

一個普通的民事糾紛,演變成拘留251天,公眾迫切期待華為給個說法,畢竟過去一年,華為滲進太多的國民情緒,大家並不希望看到“雷峰塔的倒掉”。

但華為的說法,讓人大跌眼鏡、措手不及。它隻發了119個字的聲明,性極冷淡,既沒有像網易一樣低頭道歉,也沒有澄清李洪元因何獲“罪”,被澎湃概括為四個字,“你去告呀”。

這件事依然是碎片化的,隻有盲人摸象的真相,隻有當事一方的一麵之詞,盡管李洪元是弱者,也不能照單全收。華為惜字如金,不願辯解,令人費解,也有人在揣測反轉的可能性,滋生了各種“路邊社”。

這樣一個聲明,肯定是公司高層、法務和公關字斟句酌過的。我們不解華為擺出的這幅高冷姿態,自以為“任是無情也動人”,但結果毫無疑問,人心盡失。巨無霸企業對壘個人,在公眾心中能夠馬上對號入座:大衛與歌利亞之戰。

一個公司,或一個組織,做大做強之後,動輒數萬人,難免官僚化,這是管理規範化之後的不可避免產物。華為聲明的邏輯就是公司理性,在法律和規則層麵無懈可擊,是大公司所追求的“規範”。或許在華為看來,隻有小公司才講感情,大公司隻講製度和法律。

然而,大公司不是生活在真空裏,大公司管理學也並不非黑板管理學。當一個法律事件外溢成為社會現象,感情和溫度就是很重要的尺度,它包裹著人們的價值判斷,是沒有辦法切割的,得出一個所謂純粹理性的判斷。華為沒有算到這一點,或者低估了這一點,抑或要對抗這一點,從而成為“眾矢之的”。

一年前,任正非在大國博弈的宏大敘事框架裏,一再出言反對民粹。今日之事,華為強硬如斯,莫不是把公眾的感情用事,也當作了民粹作祟吧?

不管怎樣,塵埃落地之前,華為已經輸掉了輿論戰。在全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在權威機關一錘定音之前,華為需要反求諸己,為何贏不得輿論的善意和同情。一個隻顧悶頭to B的企業,可以不理會公眾的感受。但一個已經在to C上有明確戰略和訴求的企業,如何能夠不考慮外界的溫度?

在這裏,我們回顧一個布衣之怒的故事。

魏國唐雎出使秦國,問秦王,“大王嚐聞布衣之怒乎?”秦王輕蔑曰,布衣之怒,不過就是摘掉帽子,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隻是庸人之怒。“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唐雎於是挺劍而起,《戰國策》寫道,“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正如有人評論道,“過於強調狼性,往往丟掉人性。”希望這一次的“布衣之怒”,能夠讓華為有所悟。

北京商報評論員 韓哲

上一篇:就知道華為251事件,會有反轉,李洪元說出了真相? 下一篇:不再以性價比取勝!小米9下架意味著走高端路線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