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回顧這場剛剛發生在微軟身上的生死大逃亡

發布時間:2017-07-13    瀏覽數:
回顧這場剛剛發生在微軟身上的生死大逃亡(1)

2017年對於老牌IT大公司微軟來說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在這一年裏,微軟有很多事情可以稱道。但是最重要的事情隻有兩件:第一是微軟終於確立起了在亞馬遜之後雲計算第二大廠商的地位。第二是微軟的股票在長達16年的徘徊以後,終於突破了2000年時候鼎盛時期60美元一股的曆史最高價,屢屢創造新高。

這兩件事情,換到任何一個公司其實不值得稱道。無論是亞馬遜還是Facebook,其業績的增長,股價飆升,都遠勝過微軟。然而放在微軟身上則顯得非常不容易。2013年的時候,微軟給人的感覺是生不如死毫無希望的。2017年的時候,無論誰都不能否認,微軟已經從死局中爬出來,和自己比,那是越活越好了。和自己的周圍比,無論是Oracle或者IBM,微軟都比它們活得要滋潤很多。

放眼當下,微軟當然不可能是2000年時候一言堂一般的牛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誰也不會擔心微軟即將死去。那麼,微軟的這次轉型,包括那個很多人認為的名不符實的雲計算第二的位置,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是這篇文章想要講述的。

1、沉船的微軟

2009年的西雅圖,和往常一般的陰雨綿綿。老牌軟件帝國的微軟公司,就像秋天的螞蚱一般,雖然還在撲騰著,有識之士看到了它的未來,不長久了。腐朽的味道到處可見,遠在西雅圖的辦公室裏,都能聞到對岸雷德蒙得飄過來的發黴的氣息。大廈將傾,誰都會做最後的垂死掙紮,微軟也不例外。外強中幹,更要顯得牛逼,擴張無處不在,不同的隻是早死還是晚死的區別。Bill Gates說,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多年以後,這句話好像真的要驗證了。

我們來看一下軟件巨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發生了什麼。1995年到2000年瘋狂般的成長擴張後,微軟的發展變得錯誤連連。江湖傳言英明神武的Bill Gates在XP之後對新的操作係統提出了三條要求:第一配合.NET戰略,操作係統用C#寫;第二開發WinFS,文件係統用關係數據庫來做;第三,開發新的顯示係統Avalon,瀏覽器和桌麵軟件看起來一樣。

結果就是一個難產的,徹底重寫的Vista。C#的係統太慢,WinFS特別複雜,Avalon係統倒是部分得以保留。出來的就是那個大家都罵的Vista。之後,Bill Gates選擇不再當CEO專心搞自己的慈善基金會,而這個時候Steve Ballmer接班了。

很多人對Steve Ballmer的評價並不高,我個人對他還是尊敬為主。因為一個差不多被Bill Gates玩死的公司,也就是微軟家大業大能夠承受一次WinFS這樣的失敗,被Steve Ballmer拯救了。這個拯救,最主要的是Enterprise市場。微軟是在Steve Ballmer手裏才真正把Enterprise市場做起來做大的。

之後的故事,有個DoNotEvil的公司在Kirkland開了個分部,以正義先鋒的名義不停從微軟挖人。該公司更是雄心勃勃地把手伸進微軟的傳統地盤Office裏麵來,妄圖取而代之。而另外一個Steve發布的iPhone則宣告著Windows Mobile的到來。Steve Ballmer那個關於“沒有鍵盤是手機嗎”的訪談,從此成為他一次又一次被嘲笑的段子。而Social市場的失利更是讓人覺得微軟這個公司徹底沒有眼光了。

2、人心的喪失

2009年對於微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裏,作為微軟公司,經曆了它成立以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如果說2000年的時候微軟麵臨第一次經濟危機的時候,是微軟從鼎盛時期到低迷的一個過程,那麼微軟的第二次經濟危機,則是微軟作為一個公司企業文化的巨大改變。這種改變從短期和長期看,都是公司二流化的標誌。

這一年作為次貸危機的開始,每個公司都不好混。年初的時候,先是有謠言放出來,微軟打算裁員5000人。微軟裁員在今天看來其實不是什麼事情了,因為Satya Nadella上台的時候裁的是1萬8千人,很多都是諾基亞的老員工。要知道,這樣的裁員計劃在2009年的時候這絕對是震驚世界的大事情。

原因是什麼呢?在2000年經濟危機的時候,Bill Gates曾經高調的宣布,微軟和與它一起成長的公司共存亡。微軟絕對不會因為公司不行而裁員。再苦不能苦員工啊。雖然說微軟這個公司很evil,也說微軟這個公司風光不再,而且微軟的股票工資獎金也不是業界最高的,但是公司員工的向心力一直很強。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微軟一直都不裁員,隻要員工表現不差,可以在微軟裏麵一直幹到死。第二是微軟的福利不是一般的好,是出奇的好。衣食無憂福利頂天從不裁員,這公司員工要沒有向心力,怎麼可能。這是為什麼曾經的微軟有很多人一幹就是10年20年。

所以當微軟要裁員的謠言傳來的時候,世界是震驚的。接下來,空穴來風的事情,總是真的。於是2009年的微軟,多半是微軟覺得自己如果不對員工狠一點,取悅一下華爾街,就活不過這次經濟危機了,於是就拿起刀,裁員5000。

伴隨裁員的,自然是各種各樣的福利削減。今天微軟的福利,當然在IT公司裏麵不算太差,比起湖對岸的美國富士康來說,還是仁義太多了,和其他公司也能比。但是當時微軟的福利,那可以笑傲整個美國乃至世界,的確是無敵的。人心向背,犧牲了員工的利益,員工也就不再有凝聚了,也就不再願意承受低工資了。所以後來這造就了微軟的員工,尤其高齡牛人的紛紛出逃。這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富士康順利的搜羅到了很多人才,開始了騰飛。得失之間,端是無法判斷。

3、危機的本質

有一句話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有一句話叫做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的都是一個意思,一個大帝國要垮下來,委實不容易。微軟這樣一個曾經無敵於全球,PK矽穀無數公司的大帝國,要是垮起來,更不容易。

在2000年的時候,有人問Bill Gates怎麼看待IT行業,他說,隻是有些Noise。Noise指的是Netscape Oracle IBM Sun EMC。可見囂張至極自信至極。

事後諸葛亮,以今天2017年來看,很多問題我都能看明白。微軟的危機在哪裏?一個公司比如微軟,如果說決定放棄成為一個偉大的稱霸的公司,而隻是存活下來,作為一個還算比較重要的公司的話,其實Mobile可以放棄,搜索不是問題。家大業大的微軟,有著Windows和Office兩個印鈔機,即便是坐失了新的增長點,離死還是很遙遠。

然而我們都知道,在09年微軟的某些舉動,其實不是微軟以後是不是一個偉大公司的問題,而是微軟最高領導人覺得自己的公司經曆一場生死存亡的危機。搞清楚這一點,才能幫助我們理解之後微軟的一係列舉動。

那麼危機到底在哪裏?我們知道在互聯網公司之前的軟件公司,大體上有兩類,做Consumer市場的和做Enterprise的。微軟是地地道道的Consumer市場出身,當然Steve Ballmer把Enterprise硬生生做起來了。

Consumer市場,大致上是這樣的,每隔三年左右出一個新版本,然後賣錢。所以三年一波地做,Wintel聯盟就是這樣一個勾當。新硬件加上新操作係統。硬件更新快軟件升級也快。大把賺錢好哥倆。

但是這個業務模式有致命的問題。新版本的軟件做得不好,大家不想買。新版本的軟件做好了,當然是大賣。可是下一個版本怎麼做呢?這個危機在Windows上首先出現了,Windows 95做得還行,但是Windows 98更好,大家都願意買。Windows XP做得實在太好了,誰都不想升級。

當硬件因為物理屬性無法按照摩爾定律提高的時候,對軟件的更新換代的需求就更低了。所以一個巔峰的XP,成就了微軟當時銷售業績的輝煌,也為Vista的失敗打下了伏筆。大家都知道一個東西從50分到70分是容易的,如果現在已經95分了,上麵還有多大的上升空間呢?憑什麼別人還要為那個微不足道的提高買單。

Office的人更狡猾一些,微軟借助了自己壟斷的優勢,把菜單大筆一揮改成了Ribbon。這就使得Office麵臨Windows同樣困局的問題被大大的延期了。所以當Windows賣不好的時候,微軟還是在Office上大把收錢。但是有一點,隨著Office做得越來越好,自掘墳墓的時間總有一天會到來的。遲一點早一點而已。伸頭一刀縮頭一刀。自己的經營模式,才是自己的掘墓人。

4、為創新而創新

在微軟的所有部門裏,曾經最強勢的當屬Windows,而最睿智的則可能是Office。Office曆來是微軟出傑出領導人和管理者的地方。當然所謂傑出也得看是和誰比。

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Office這個軟件有著和Windows差不多長的曆史。Office最初是給Mac做的,後來才開始做Windows的版本。再後來Windows的版本越來越大,但是Mac的組一直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微軟一度是除蘋果以外全球第二大Mac軟件開發廠商,靠的就是Office for Mac。

倘若你在Office工作過,看過源代碼,就應該知道這些程序的曆史太悠久。所以Office裏麵有專門的OS層,OS層上麵的隻能調用自己的API,不能直接調用Windows的API,因為有可能會有Mac版本的實現。

Office 2007推出的時候,最為重要賣點是一個叫做Fluent UI的東西,也就是後世被稱為Ribbon的東西。Office的菜單自Office 95和Office 97以後就沒有什麼大變化了。2007年用Ribbon取代菜單,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可能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至少在當年,無數多人恨死了微軟,各種調查都表明Ribbon是個爛東西,學習周期長,不適應等等。

我想簡單分析一下我個人的看法。首先微軟從來都不是以UI見長的公司。倘若推出Ribbon的是蘋果,那我多半相信這是個好東西。以微軟一貫的黑曆史,從來都不會做UI的公司,突然英明神武地開始做UI並且做得很牛逼,恐怕和天上掉餡餅沒區別。

另外一個方麵,Office到2007的時候,其實是一個很成熟的產品了,而且大把賺錢啊。在一個很成熟的產品市場裏大把賺錢的情況下,強推一個Ribbon的東西,背後的舉動到底是為什麼?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一下。

5、不成功的嚐試

有人說,和Windows相比,Office才代表了微軟對軟件開發認識的最高水平。這話我認同。Windows畢竟是一款操作係統,其有著和其他應用軟件截然不同的需求。而Office則是一款從家庭用戶到企業級市場都需要的應用軟件。好的應用軟件需要支持方方麵麵的東西,做好了,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Office和Windows比起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Office團隊發布的東西,相對來說非常求穩。從這個團隊一貫的曆史來看,其實並未出現過任何讓人大跌眼鏡的舉措。也許不一定有多驚豔,但是一定很穩當。

Ribbon的出現,其實是比較反Office傳統風格的。退一萬步講,當初也不是大數據思維的年代,談不上Data Driven Decision,所以這個決定其實是腦袋拍出來的。硬推Ribbon的那個女人,後來在微軟Windows部門節節高升。當然Office的人跑去Windows,這個故事是另外一個八卦,Vista失敗,Windows Org被清洗,讓Office的人占領了,領頭的是另外一個Steve——Steve Sinofsky。這個人一度被認為是接替Steve Ballmer的下一任CEO,但是據說他跑去和Steven Ballmer說了一句“你下台讓我來幹吧”,然後他自己就下台了。

在我看來,Ribbon之所以會出現,其實是Office遇到了創新危機。Office這個很平穩的軟件,在新的版本裏麵,無法做出耳目一新的東西了。而如果不能做出耳目一新的東西,那就沒辦法兜售新版本給用戶。沒辦法兜售新版本給用戶,就沒有錢賺了,這個邏輯其實非常的簡單。Windows在XP時代就已經遇到了,Office在2007年也必須創新了。

創新的結果我們看到了,Ribbon放出來的時候一片片的反對聲。很多人都罵微軟倒行逆施。而且最開始的時候Office四套件裏麵的Outlook並未趕上工期,Outlook其實是2010年才升級到Ribbon的。不管怎麼樣,有了Ribbon就有了強製大家升級的可能。而讓Ribbon像早年的菜單一樣穩定下來,又需要很多年。這就為Office後續的新版本升級和收錢打開了道路。的確,這一搞又是兩三個新版本。

但是我們必須說這次嚐試依然是失敗的,因為它依然沒有解決微軟的盈利模式裏麵最為本質的問題。為了能夠賺到同樣多乃至更多的錢,每三年就必須發布一個新版本,新版本要足夠的好,才能夠讓人去買。這個打怪升級模式,是會越來越難的。一定要為創新而創新,也無法擺脫這個怪圈。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做無可做,錢沒得賺,公司走下坡路。一旦現金牛都不能擠出現金了,微軟就該關門了。

當公司的兩大最重要的部門Windows和Office都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作為微軟最高領導人的Steve Ballmer應該是著急的。Ribbon的引入,隻是微軟為了延緩這個過程的發生,強製利用了自己壟斷地位的優勢,硬推了一次為創新而創新的舉動。這種舉動,在微軟鼎盛時期當然可以做,不代表一直可以這麼做。2017年的微軟如果再來一次這種創新,那離自尋死路也不遠了。

6、來自Nois的啟示

Noise是Bill Gates采訪時候說的五個公司Netscape,Oracle,IBM,Sun,EMC。這個采訪在2000年微軟如日中天的時候。大家來猜一猜,那個年代裏第一大的軟件公司是微軟,第二大的軟件公司是誰?

第二大的軟件公司,不是Noise裏麵任何一家,它是Adobe。那個年代裏Adobe有無數的軟件,各個紅極一時。可能有人不能理解Adobe的強大,想象一下pdf文件格式的普適性,PS這個表示修圖,來源Photoshop,以及那個曾經占據了互聯網幾乎所有視頻相關東西的Flash,這些都出自Adobe。它和微軟的盈利模式很像,都是做Consumer市場的。就是幾年出一個軟件然後賣賣賣,每次撈一票大的。而所謂的Noise們,尤其是企業級軟件的Oracle在那個年代過得並不是那麼的如意。

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Consumer市場的軟件相對通用簡單,買的人還多。單價貴利潤高。企業級市場的軟件非常的複雜,而且需要很多定製。市場上的企業級軟體提供商從IBM到Oracle到SAP背後都有無數的谘詢顧問公司活躍。Oracle數據庫有無數的參數給人定製,所謂一千個人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廠商裏跑著一萬個定製的Oracle數據庫和SAP的ERP軟件。企業級軟件的開發和實施都非常的昂貴,在2000年之前這門生意遠沒有從消費者身上賺錢那麼容易。

但是企業級軟件市場有一點非常的不同,那就是收費模式。Oracle到今天的收費模式還是按年按CPU來收錢的。其他大大小小的企業級軟件也都是這樣的,比如說SAP,比如說SAS, 比如說Matlab。等到規模上去以後,企業級軟件市場就是坐地收錢,年年有錢。這些企業之所以願意開發後續的版本,不是因為要出新版本賣錢,而是出於其他產品競爭的壓力。然而不可否認,穩定現金流。這個模式做大了,比微軟的模式要越來越牛逼。

Steve Ballmer是微軟第一個真正重視企業級市場的領導人,在他的帶領下微軟的企業級市場從小到大,很多產品比如說SharePoint,Lync之類的雖然名聲不顯,但是大把賺錢。他對企業級軟件市場的理解肯定比很多人都深刻,他對Consumer市場的消亡比誰都清楚。這就是為什麼在2011年的員工大會上,他歇斯裏地的說這個市場要消亡了。至於企業級市場的收錢方式,一種穩定的盈利方式,不需要為創新而創新,卻如印鈔機一般不斷產生利潤,更是他一直希望的。

但是微軟是很難做到這樣的。這阻力來自於兩方麵。一方麵是內部的文化,三年一次大開發,關係到很多人的利益,升級等等。其次是微軟的企業級軟件更像是消費者用的,定製化要求很低,中間商不多也不賺錢。當然有例外,比如說微軟有個產品叫Dynamics,這東西定製化程度就非常高了,但是畢竟小眾。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微軟長期以來把軟件和硬件當做消費品賣。一台機器,裏麵裝了硬件,還有軟件,出錢以後都屬於你了。

這就是微軟Adobe這些公司宣傳的模式。Adobe公司的興衰又是一長段曆史,就不在這裏展開了。但是它起碼告訴我們一點,這個軟件商品的收費模式會涸澤而漁,這是必然的結果。大家都習慣了買的模式,要變成企業級市場那樣交租的模式,不是想變就能變的。這應該是Steve Ballmer很多年來的困擾。盡管在2009年的時候,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出路。那需要感謝一個活雷鋒——穀歌。

7、世上隻有雷鋒好

曆史上來說西雅圖和矽穀,作為IT發展的兩個中心,各有千秋但是互相看不順眼。矽穀起步早,但是到了2000年前後微軟鼎盛時期,就是西雅圖一家PK矽穀各大公司。作為邪惡帝國的象征微軟是曆來被矽穀集體抵製的。

但凡矽穀有新企業出來,就有充當反對邪惡帝國先鋒的角色。這個角色早年的時候Sun就做過。後來者呢,就是穀歌了。當年的穀歌不是今天那個唯利是圖的穀歌,是頗有理想有追求的。員工待遇好,有20%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等等。

於是穀歌上市了,成了矽穀的新代表。於是穀歌殺入了微軟的邪惡大本營。這個殺入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穀歌在Kirkland開了一個分公司,這個分公司開始在微軟挖人。隻要給的起錢,總是有人來的。網上視頻顯示,有個微軟的Tech-fellow走了,Steve Ballmer找他談話,問他去哪家公司,別告訴我又是穀歌。對方說是啊, Steve Ballmer憤怒的砸了椅子。事情誇張是誇張了一點,但是穀歌作為矽穀的新領袖,來到西雅圖打擊邪惡帝國這個事情,最開始做起來可能是沒有太多商業訴求的,更多的就是作為領袖的想法。

8、穀歌的出擊

在某個時間裏,穀歌其實非常的囂張。Android在我看來更多還是對蘋果霸占互聯網的擔心。那個時候微軟的Windows Mobile也好Windows Phone也罷,並不在穀歌的考慮範圍內。

但是穀歌明目張膽做的一件事情,確實是刻意針對微軟的。這就是Google Doc這一係列產品的高調誕生。在某年的Google I/O上,這一係列產品誕生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一係列產品衝著誰去的,意圖在什麼地方。

我們必須承認穀歌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僅僅是正確的而且是超前的。Google Doc這個產品裏麵有很多非常前衛而且是未來大勢所趨的東西,包括網絡協同辦公,網盤存文件,有瀏覽器就可以做修改等等。

但是穀歌這個公司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不懂怎麼做消費者市場的軟件,尤其是辦公軟件,水不是一般的深。微軟能夠在市場的競爭中,最後讓自己的辦公軟件成為自己最牛的印鈔機,那也是一把血一把淚拚出來的,絕非泛泛之輩。所以Google Doc是一個理念非常先進,有些方麵代表著未來發展趨勢,但是實際上實用性卻很糟糕的軟件。

在我看來,如果一定要細數穀歌的失誤的話,Google Docs的確是一個非常大的失誤,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這相當於自己想打入別人的領域,但是因為自己太弱,無能為力,卻作為雷鋒教會了別人不懂的東西。對方非要感謝自己的雷鋒行為不可。

9、微軟的應對

當穀歌開始做Google Doc的時候,微軟心裏很虛。微軟被穀歌這個代表著未來趨勢的敵人打得有點暈頭轉向。但Office是微軟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Office都垮了,微軟也就差不多了。

我覺得微軟的反擊可謂相當漂亮。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微軟要做Bing,在我看來這個戰略意圖非常的明顯。趁著自己還有錢,高調地燒進對方的大本營去。這樣做穀歌其實隻能應對來自微軟的衝擊。

有時候,公司的宣傳和實際做的事情需要分開來看。從宣傳上,微軟是誓死要和穀歌硬磕搜索引擎的。但是在實際投入上,微軟的機器從來也就是穀歌的一個零頭。Bing的重心從來都是en-us,勉強加一個uk。微軟某次報告裏麵講自己做了Bing以後,穀歌的廣告的單次Bid價格又因為Bing的存在而降低了多少,這個故事反映了微軟的戰略意圖。做一個東西,投入一定力量,拖垮你的盈利能力。讓你隻能集中精力來和我拚這個戰場。從而無暇在我最害怕的Office戰場上展開鬥爭。

微軟的另外一個策略,則顯得低調得很多:成李了專門研發Office 365部門。最開始的時候這個部門是如此低調,以至於微軟內部的人都不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是微軟沒有信心和穀歌在辦公領域去打一仗還是微軟想先低調試試水。總而言之,一段時間以內Bing是無比高調,而Office365則是無比的低調。穀歌果然也就卷入了和微軟的搜索戰爭裏,微軟出個什麼樣的功能,Google很快就跟進。在Google Doc上的投入,穀歌也就一直沒有那麼上心。

10、故事的另一半

Steve Ballmer的另外一項舉動現在也不是什麼秘密了。2009年的時候他讓當時的Server and Tools的主管Bob Muglia開始做雲計算方麵的投資。這個Bob算得上是陽奉陰違的牛人,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背地裏沒怎麼做。等到2011年Steve Ballmer把他給開了,換上了Satya Nadella。然後就傳出來“雲為先”的舉動了。Satya Nadella上台以後倒是all in cloud了,但是幹砸了另外一些事情,使得微軟的很多人才紛紛出逃,尤其以SQL Server為重災區。這些人成就了後來亞馬遜和穀歌數據庫產品的輝煌。所以得失之間不好說。比較奇葩的是那個被開的主管,後來去了一家雲計算大數據公司SnowFlake,這個公司也算是業界翹楚了。從管理一個大部門到管理幾百人,從虛與委蛇不做雲計算到成為雲計算公司的CEO,我特別好奇這位老兄的心路曆程。

雲計算的投入,導致了Windows Azure的誕生。Office 365的進展也讓人歡欣鼓舞。微軟最終發現穀歌其實是紙老虎,Google Doc在企業級應用市場,尤其是電子表格的產品,基本上是不可用的。一段時間下來,微軟放心了,覺得Office 365裏麵可以抄襲穀歌的東西都抄襲了,不需要抄襲的也壯大了。

微軟學習穀歌並且創新的東西很多。但是在我看來,首先非常重要的一點是Office365對OneDrive這個雲存儲的集成不是一般的好。不管是你打開本地的Office文檔還是瀏覽器裏麵的,都可以編輯。而且為了強化雲計算,OneDrive的默認優先級比本地還高。其次當然是在線編輯和共享功能了。微軟為了能夠實現在不同客戶端裏都可以進行編輯,對Office的源代碼做了很多的分離。最重要的一點是UI顯示和下麵對應的功能模塊進行了分離。所以這就使得微軟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係統,從瀏覽器到手機上都重新實現UI,而底層的那些處理的程序則是統一的服務。

我和Office365裏的一些人有過接觸,有的人級別還比較高。在整個變革的過程裏,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程序上的變革而是商業上的。自從整合了雲存儲以後,微軟也改變了收費模式。微軟再也不賣一次性的軟件,統統都是按月收錢,當然附贈OneDrive。這個改變,徹徹底底地讓微軟擺脫了Consumer市場開發的弊端,必須不斷升級才能不斷賺錢。

11、尾聲

Office 365已經成為目前微軟最為重要的印鈔機。它不但成功的讓微軟盤活了自己的Office資產,並且順利地從一個必須3年一升級的模式進入到了目前按月收費的模式。很多企業其實還非常喜歡這種模式,因為慢刀子宰人的時候,一刀一刀割起來不痛。反正每個企業每年都有預算,比三年一次性付費要容易太多。對微軟的好處是,你再也不會見到微軟要三年發布一個大版本,為了創新而創新了。這不是印鈔機,這是永動機。

對於微軟來說,Office 365的成功,也使得Office成為Windows Azure的大客戶,說白了相當於自己左手的錢倒進右手裏麵去,瞬間就讓Windows Azure多賺了幾個億。自然而然的也就更容易讓它成為全球第二大雲計算公司了。這種做法是否合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說到微軟,我想再提兩個公司。一個當然是穀歌,很大程度上,穀歌救活了微軟。沒有穀歌,微軟要想進入新時代,不知道怎麼進,所以微軟需要感謝穀歌。

另外一個公司是Oracle。2012年,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聊到雲計算,他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沒前途,Oracle不會去做的。2011年的時候,微軟宣布all in cloud。我想這眼光值得對比一下。然後2015年,Oracle開始在西雅圖猛砸錢做雲計算。在我看來,如果Oracle能夠盤活自己的現有資源,數據庫和企業管理軟件等等,那麼它還是有希望的。如果這個努力失敗了,那後果就不知道了。

起碼今天開始Amazon已經對Oracle的數據庫市場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是我還是得說,雖然眼光不行,Oracle的勇氣可嘉。沒有誰敢在2015年還猛砸錢賭一把的。比如IBM這個公司,早早就知道大數據雲計算,但是最後做成什麼樣呢?這一點來說,我覺得Oracle還是有它可取之處的。最後結果怎麼樣,我想還是應該能夠保留一部分客戶的。能不能夠壯大起來,就得看執行和運氣了。

上一篇:微軟用人工智能幫助盲人: 用App觀察周圍環境 下一篇:曹老濕公開課 Win10和安卓投影機上鬥法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電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