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巔峰上的微軟,依然麵臨抉擇|2018大複盤

發布時間:2019-01-23    瀏覽數:
巔峰上的微軟,依然麵臨抉擇|2018大複盤(1)

薩蒂亞·納德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末,一場盤桓在美股五大科技巨頭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ilx、Google)與微軟之間的市值爭奪大戰,將大眾目光重新聚焦在老牌科技公司微軟的身上。

區別於移動互聯時代之前傳統意義上的“科技”,以Facebook為首的新一代科技公司並不拘泥於軟硬件概念,他們更像是在移動互聯時代下,由人們的生活需求所衍生出的科技應用產品。因此,知名對衝基金管理人吉姆Jim Cramer在2013年提出了FAANG的概念,並認為這五大公司象征著移動互聯的未來。

如果說,微軟加速了個人電腦的普及程度,蘋果加速了智能手機的普及程度,那麼Facebook、Amazon和Netflix等等的出現,是極大程度上豐富了網絡時代下人們的生活,他們所提供的“價值”更趨向於改變服務的形式,而非改變某種介質。這一原因也導致,我們很難去界定這些新的科技巨頭,到底是“什麼”。例如成立於2004年的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關於它究竟是媒體公司還是科技公司,至今都存在巨大爭議。

但概念上的爭論不妨礙華爾街對FAANG的追捧和熱炒。近些年來,這五大科技巨頭一直被認為是美股的主要推動力,甚至在去年七月創下最高股價。

不過,以Facebook為首,互聯網科技公司對於用戶數據的無界限索取,也引發了公眾對信息安全的認識。當享受夠互聯網帶來的新奇與便利後,我們越發開始畏懼潛藏在大數據流背後的危機。

2018年下半年開始,Facebook公司率先跌入泥淖,隨後,蘋果公司因銷量不佳被長期看空,種種因素下,FAANG承受重壓,市值表現反倒被微軟超越。

截止12月27日,據雅虎財經的跟蹤數據,微軟市值為7520億美元,比蘋果多出320億,力壓FAANG,成為美國最值錢的上市公司。

經此一役,不少業內人士感慨,微軟“回來了”。當然,以市值論英雄的看法略顯淺薄,但在FAANG與微軟的市值較量中,我們已經能夠窺視到雲計算時代王者的影子。

成為“工具人”

2018年在微軟身上所發生的種種轉變,已經可以代表一種趨勢——科技公司的服務形式正在發生趨勢性的變化。隨著細分賽道的逐漸成熟,巨頭公司“工具人屬性”將越來越明顯。

誰能連接“雲+企業+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做好服務,誰才能在下一個科技時代存活。

這也是為什麼,在FAANG受挫之後,市場又開始鼓吹MAGA概念(微軟、蘋果、穀歌和亞馬遜),將FAANG中的流媒體巨頭奈飛及社交巨頭Facebook排除在外。相信投資者們已經看出,以MAGA為首的四家科級公司,代表了向著基礎設施業務的方向,業務更加穩健,也代表了科技公司向著平台型進發的前進方向。

就在上文所提到的、FAANG備受追捧的同期,微軟也曾因錯失移動先機而飽受詬病。但這兩年,我們越發看到,在商業模式層麵,微軟已經扭轉了傳統的授權licence商業模式,而向著軟件訂閱的方向前進,並開始引領這一潮流。

而蘊藏在微軟企業文化中的優勢,又能夠在這種商業模式下很好的發揮出來,為其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雲到端”解決方案。

作為“工具人”,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謙遜和踏實。納德拉不斷強調公司文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2014 年 2 月,納德拉成為微軟首席執行官,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要求公司的高層們,閱讀 Marshall B. Rosenberg 所寫的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 A Language of Life(《非暴力溝通》)——關於情感與合作的書籍。並以公司文化這一軟實力逐漸化解了微軟的內鬥危機。

“以人為本”的企業內核,在納德拉任期內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微軟眼下正在主攻的汽車工業為例,微軟正試圖以一個技術提供者的身份,友好而又務實地融入汽車原有生態中,而不是以“顛覆”或者“改造”的強硬態度,去改變這些已經傳承多年的工業生態圈。有技術而又有態度,這是打動更多工業級客戶的關鍵。

正如微軟全球汽車行業總經理Sanjay Ravi所言:“微軟的角色,就是作為車廠的技術合作夥伴,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為他們提供一係列的數字工具、數字平台,加速他們的轉型。數據即將成為新的貨幣通貨,對於微軟來說,也一直清楚數據對行業的重要性。我們將不會擁有你們的數據,數據是屬於你,屬於你的客戶。”

時代的抉擇:消費級還是企業級?

1980年,創始人比爾蓋茨為微軟提出一個明確的使命——讓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一台電腦,在此後的30年間,PC——Personal Computer一直是微軟的關鍵詞。後一任CEO史蒂夫·鮑爾默的任期中,微軟也沒有動搖過以PC為主的業務路線。

但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沒有從根本做出改動的微軟開始走下坡路,而史蒂夫·鮑爾默本人也備受爭議。作為“微軟最棒的銷售員”,史蒂夫·鮑爾默被認為是很好的“保住了”微軟的產業,但難以令微軟這個笨重的大象再上一層。

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從前任手中接過微軟,便定下了雲計算和移動業務將成為微軟的下一個戰略目標,打定主意不在走PC的老路。並不是說,微軟就完全放棄了PC,正是在PC的強大基礎下,納德拉確認了“雲+端”的基本方向,成功開創了新局麵。

筆者認為,納德拉與鮑爾默之間的區別,就是在時代的岔路上,究竟是選擇消費級市場還是企業級市場上。

這一點,從這兩任領導人為微軟的定位就能看出。

作為銷售人員的鮑爾默為微軟製訂的轉型目標是一個“設備與服務公司”,也是在這一定位下,微軟開始更多的“迎合”消費者們對科技公司的需求。

而納德拉為微軟的定調則是“工具製造者和平台提供商”,是通過技術來幫助客戶提升他們客戶的使用感受,更加重視企業級客戶,以及透過企業級客戶去連接消費者。“你必須通過每年變換技術範式(technology paradigm)來展現自我,因為技術是不斷變化的”。2017年,微軟業績開始逐漸攀升,10月20日,微軟市值再次超過了6000億美元,而微軟上一次突破6000億美元市值,還是在2000年。

當然,納德拉在前進的道路上也走過了一些所謂的“彎路”,比如說,瞄準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手機。就在2017年,納德拉還信誓旦旦地表示,微軟一定會帶來革命性的手機,但2018年,微軟也拋棄了在手機上的種種努力。

此外,我們往往忽略了史蒂夫·鮑爾默在潛移默化中為微軟的轉型做出的鋪墊。做出重要決定作為首席執行官,把微軟帶入了新的拐點——雲計算和開源。

激流與勇退

2015年:“賦能地球上的每個人和每家組織,幫助他們取得更多成就。”

2016年:“我們的戰略願景是競爭和成長為移動第一和雲第一的平台和生產力企業。”

2017年:“我們的戰略願景是向雲端注入人工智能,來構建一流的平台和產品服務。”

2018年,微軟正在實踐“AI優先”這一戰略,通過收購、研發等多條路徑擴充AI板塊實力。

上麵正是微軟每年的“願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毫無疑問,今明兩年,企業級服務將迎來新一波浪潮。而在這樣的時代激流下,微軟正在加大力度全麵擁抱“雲+AI”。

此外,微軟也在不斷地擁抱開放,從原有的封閉狀態中走出。十多年前,微軟和開源社區還勢同水火;今天的微軟已然成為對開源服務支持擁抱力度最大的商業公司之一。

2018年,微軟發生了近幾年最大的一筆並購案——收購GitHub。2018年6月4日,微軟發布公告稱,將以75億美元的微軟股票收購GitHub,微軟公司副總裁Nat Friedman將出任GitHub首席執行官。

這一舉措不但意味著微軟正向開源社群示好,同時也要推動新一代 Windows on Arm 應用生態的開發。(詳見鈦媒體前文:你可能不知道,75億刀收購案背後的微軟,曾是開源文化的“死敵”)

除了GitHub之外,筆者注意到,2018年微軟的收購動作集中在AI和遊戲領域。Azure已經趨於成熟,多在擴展合作夥伴和達成訂單。

自從納德拉接手以來,微軟已經收購了幾家AI創業公司,如Maluuba和Swiftkey,並建立了一個正式的AI研究小組。年度報告表示,該研究小組專注於AI開發和其他前瞻性研究和開發工作,涵蓋基礎設施、服務、應用和搜索。且AI對於微軟的分量正在加重。在2017年的財務申報中,微軟剛將人工智能(AI)命名為首要任務之一。2018年,微軟正在實踐“AI優先”這一戰略,通過收購、研發等多條路徑擴充AI板塊實力。

觀察其收購路徑,2017年,微軟主要側重的收購對象在於雲計算領域的初創公司,而在2018年,收購對象則變更為AI初創公司,這些AI初創公司業務集中在語言識別、企業級應用。

巔峰上的微軟,依然麵臨抉擇|2018大複盤(2)

微軟2017年、2018年收購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不完全統計)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曾表示,人工智能能夠強化人的本能——賦予每個人對應各種挑戰(包括各種最難戰勝的挑戰)的“超能力”。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針對微軟在 AI 領域的發展優勢回複鈦媒體:“B(大數據)+C(雲計算)”是微軟AI的最強優勢。微軟的核心戰略很簡單,就是賦能、幫助客戶公司成長,讓客戶有“AI+”,把 AI 融入到客戶公司的產品。

而與激進相對的,微軟也正在有策略的“勇退”。我們看到這艘巨擘正在不斷做減法,修正航道。

眼下微軟正在做的一件事是,承認手機上的失利。

在移動端拿到一席之地,一直是微軟心中的“執念”,直至2017年5月,微軟CEO納德拉曾對媒體公開表示,微軟會製造更多手機,並且和今天的設備都不一樣。

微軟造手機的念頭一向不被市場所看好,但也沒有明顯的放棄跡象。直至近日,微軟一則聲明引發了市場的討論——微軟宣布將於2019年12月10日終止Windows 10 Mobile更新和支持,同時建議Windows 10 Mobile用戶遷移到Android或iOS設備。今年12月結束支持後,設備設置和應用備份仍有3個月緩衝期(延長至2020年3月10日),一些服務如照片上傳有12個月緩衝期。這一聲明意味著,微軟大概率已經放棄了對移動手機的種種堅持,很多硬件博主暗搓搓期待的Surface Phone也沒有了。

此外,隨著手機業務的暫停,移動支付應用也被停止,1月22日,微軟(MSFT.O)更新了微軟錢包頁麵,稱該應用程序將於2019年2月28日退役。

據外媒介紹,微軟的這一支付服務並沒有真正的普及,支持的手機包括微軟Lumia 650、950和950XL。銀行支持列表中的“coming soon”到現在還沒變過。該服務集成Edge瀏覽器上,但也沒有為它帶來大規模的普及。

除手機業務之外,相信另一個令微軟“頭疼”的業務則是遊戲。

“訂閱模式”能搞得定商業和消費者的微軟,但能否搞定遊戲玩家們?特別是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索尼,微軟的遊戲銷量依舊差了不止一截。

而微軟仍對遊戲板塊抱有相當大的希望。

2018年,微軟不但花重金連續收購數家遊戲公司,包括遊戲引擎公司PlayFab、4家老牌遊戲工作室Undead Labs、Playground Games、Ninja Theory 和Compulsion Games,隨後又收購黑曜石工作室以及inXile Entertainment,也先後推出了內容服務、跨平台策略、低價包月策略等等。

近日,在接受外媒記者采訪時,納德拉也表示Xbox將成為遊戲界的Netflix:“我們和其他人一樣都有機會打造一個訂閱服務。我們有著一個非常豐富的遊戲庫,包括第三方和我們自己的遊戲。我們的遊戲結構更有競爭性,包含了主機和PC遊戲平台。因此訂閱服務將比主機行業更為龐大。”

但很顯然,直至2019年,微軟Xbox還是沒有找對留住玩家的套路。就在1月22日,微軟的Xbox Insider官方社交網絡賬號發布推文表示:“希望獲得建言,如何讓Windows端的遊戲體驗更好。如果想要獲取更多如何幫助提升體驗的信息,請參閱Gaming on Windows 10 Idea Drive。”

巔峰上的微軟,依然麵臨抉擇|2018大複盤(3)

甚至有網友留言建議微軟買下steam。圖片來源@太平洋電腦網

回看納德拉領導下微軟近年來的轉變,發生了這些變與未變:

以人為本的內核精神並沒有發生變化;商業模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傳統的授權licence商業模式,而向著軟件訂閱的方向前進,並開始引領這一潮流;業務結構正在逐漸精簡,集中力量在以“雲計算+AI”的雲到端服務上,逐漸剝離手機等非優勢板塊。

就在2018年最後一個月,納德拉順利當選Comparably網站評選出的全美最佳CEO,這是對他過去所做的選擇的最大肯定。

而在2019年,微軟依舊麵臨著更多的抉擇。(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趙宇航)

上一篇:「windows10教程」手把手教你win10快捷鍵有哪些 下一篇:Windows 10更新十月版17763.292正式版累積更新推送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電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