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在很多人心目中,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是令人向往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的“聖殿”,不僅因為它產出的研究成果業界矚目,還因為它是一個高端計算機人才培養的搖籃。不少讀者曾在我們的各個平台留言詢問“如何才能加入研究院?”為此,我們特別推出了“科學匠人”係列文章,為大家講述研究院裏典型與非典型的研究員成長故事,揭秘“入夥”研究院的最佳途徑,希望可以給大家的職業選擇帶來一些啟迪。
今天是“科學匠人”的首篇,散花散花~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才觀~

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這是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對發現太平洋的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的總結。我們將這句話獻給“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所有員工。
人是企業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資源;偉大的公司永遠不是因為一個人而偉大,而是因為一群人。微軟亞洲研究院被業界譽為IT界的“黃埔軍校”,我們更願意相信它代表著這裏是一個適合研究人員成長和成功的地方。對於很多人來說,微軟亞洲研究院像是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的“聖殿”,它承載了太多的夢想。那麼微軟亞洲研究院是怎樣識人、用人、育人的?
招聰明的人,沒有數量限製
任何一家科技公司,無論處於成長期還是成熟期,對優秀人才的渴望都一樣強烈。如果沒有戰績斐然的團隊,就很難在市場中屹立不倒。因此,關於人才的競爭壓力一直都籠罩在大多數HR心中,但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招聘是每個研究組自主挑選適合人才的過程。
每個研究組需要的人才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聰明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田江森表示,“我們招聰明的人,沒有名額限製。”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田江森
“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聰明人?”這是每個人對此都會有的疑問。而研究院招聘流程中的一個環節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研究院的麵試通常會有好幾輪,每輪麵試官所在的研究領域、資曆都各不相同,互補組隊,所以他們問的問題大多自由發揮,但其中至少有一個環節是相同的,那就是讓每位麵試官給麵試者的聰明程度打分並給出評語。打分機製大致分為三檔:“跟我差不多聰明”,“比我聰明”,“沒有我聰明”,如果一位麵試者的幾位麵試官給他的評語都是“比我聰明”,那毋庸置疑,這個人顯然資質聰慧,必須錄用。而能夠得到很多“跟我差不多聰明”評價的麵試者,也已十分優秀,畢竟研究院的技術大牛眾多。
這樣的選人機製頗有意思,它把計算機算法中柔性和剛性的部分巧妙地進行了結合,也很像研究院的文化氛圍:我們有高質量的標準,但同時又有很大的自由度。
不少研究員或實習生對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評價是:“這是國內最好的做研究的地方”,“非常自由,想研究什麼就可以研究什麼,海闊天空任你飛”,“這裏有最好的同事,和最好的環境,軟硬件環境都是一流的,餐廳、健身房、洗衣房、按摩椅、個性化會議室、桌上足球等娛樂應有盡有”……
不過,這麼一個看起來“自由散漫”的科研機構,總引來眾人的好奇,“微軟亞洲研究院到底有沒有KPI?”
沒有KPI,以影響力論英雄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要部門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研究領域細分的各個研究組,也就是各位研究員的“歸屬”,另一部分則是創新工程組(IEG),研究工程師的“天下”。
田江森介紹道,各個研究組是大家最為熟知的部門,目前我們有20個研究組,其中包括自然語言計算組、語音組、視覺計算組、網絡圖形組、大數據挖掘組、機器學習組、係統組、雲計算及移動計算組等等。研究組是出框架、係統、算法等科研創新的地方,而要把創新的想法落地,就需要IEG團隊的幫助。IEG團隊的工程師不僅工程經驗豐富,同時對研究領域也都相當熟悉,因此他們被稱為“研究工程師”,能夠與研究員們在同一維度進行對等溝通,共同協作。正是在這種雙方共同的協作和努力下,一個個創新技術孵化而出,有的進入微軟核心產品中,有的則像“微軟小英”一樣直接從微軟亞洲研究院“畢業”。

事實上,對做研究來說,要允許大量失敗,10個項目裏麵僅有1個成功是正常現象。不僅科研人員要接受頻繁的失敗,研究院對失敗也大量包容,因為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以及開放性、發散性的思維。但對於工程來說,10個項目至少要確保9個成功,因為工程工作就像蓋高樓一樣,必須保證質量,通過流程、規範等各種細節,確保係統性成功。
然而在研究院不同的部門,都同樣沒有具體的KPI數字,甚至在研究院,KPI這個過時了的概念都不再使用。那如何評價每位員工的績效?畢竟沒有壓力就不會有成長和進步。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績效的衡量標準是——影響力,即所做的項目,是否在業界產生影響力?以及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力?
論文被業內認為是科研人員的立身之本,在國際期刊、大會上發表了多少什麼級別的論文,確實可以代表一定的影響力,但微軟亞洲研究院並不唯“Paper”論,還要看論文所帶來的學術價值,以及行業影響力。而就IEG工程團隊方麵,工程師們所承擔的項目未必每個都高大上,都是巨無霸,但任何一個小的創新、任何能夠帶來實際影響力的項目,也都會被研究院認可。
在包容的環境中“逆襲”
看到這裏,大家是否會覺得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用人標準其實還是很高的。確實,標準並不低。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院長期間,曾提出研究院要招“三好學生”——數學好、編程好、態度好。數學好、編程好代表了過硬的專業技術水準,而態度好則是一個相對軟性的要求,包括對研究的態度,對多元包容、團隊協作的態度等等。
在大家的印象中,微軟亞洲研究院典型研究員的職業生涯應該是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計算機係專業,最好博士生階段參加了微軟與高校的聯合培養項目;到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後,開始在大牛導師的幫助下,逐漸找準研究方向;盡管研究工作異常辛苦,但論文和孵化項目也如期而出;最終在公司裏穩步上升,在學術界也確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是的,研究院有不少研究員就是延續著這樣的軌跡不斷成長為自己所在研究領域的大咖。但也有很多人在加入研究院後並沒能如此“一帆風順”。曾經有位數學係畢業的同學,以研究工程師的身份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但因非科班編程出身,工作很久都不順暢。後來在一次討論中,他獨特的算法見解被一個研究組的負責人發現,自此轉組,開始了他的研究員生涯,充分發揮了他的數學潛能。
也曾有一路“典型”的研究員,在而立之年立下“希望做影響世界的產品”的誌向,因此申請轉入微軟的產品部門,通過不斷努力,如今帶領20餘人的團隊投身於人工智能產品的創新開發中。

微軟高級人力資源經理吳飛(右)與同事探討Hackthon項目
微軟高級人力資源經理吳飛表示,這些聽起來看似是很“逆襲”的故事,但研究員們的潛質、對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的身體力行,以及一直以來的努力程度都有目共睹。在研究院,“出身”並不重要。曾經也是技術出身的吳飛,下班之前習慣在研究院裏轉一圈,與研究員聊聊新項目,他發現很多年輕的研究員工作到很晚。他說:“鑽研是研究員必備的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遇到低穀時不氣餒,反而能夠不斷調整心態,用自己的方式不斷提升,直至‘逆襲’成功,這才是成長心態的精髓所在。“
微軟亞洲研究院裏還有很多各種專業出身的人才,例如物理、生物、心理學等等,因為未來的計算機科學研究一定是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特別是在AI時代。因此,對於研究方向以及團隊人員組成,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秉承多元與包容的原則,鼓勵在更多跨學科領域獲得跨界創新。
研究本身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而人的職業發展又何嚐不是一個試錯的過程。當然更早地發現自己喜歡以及適合做什麼,無疑是幸福的事情,但仍有不少人在早期疏於自知,轉了一大圈之後,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因此,微軟亞洲研究院努力為每位員工提供寬鬆的環境,鼓勵轉崗與流動,讓每個人都可以有足夠的空間,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為了讓員工不斷成長,不僅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整個微軟都為員工提供了相當多的係統培訓,從新員工為期兩周的入職培訓,到各種技術、工具的硬培訓,再到業務、管理相關的軟性培訓,甚至演講技巧、語言學習以及五花八門與生活相關的講座等等。最近微軟亞洲研究院的AI專家們還在公司內部專門開設了AI學院,幫助全公司的員工掌握最新的AI技術和知識,抓住科技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成長心態已成為根植於員工內心的基因密碼。

因此,無論你學的是什麼專業,隻要足夠聰明,願意學習,對前沿研究充滿興趣,對探索未知飽含熱情,就完全可以申請加入到微軟亞洲研究院這個大家庭中來。願你同這裏的每一位科研人員一樣,心懷夢想,踏實鑽研,發現使命,為理想而前行。
想要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請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我們的招聘網頁~
下期預告:
下期“科學匠人”故事,一位“有態度”的年輕研究員舒元超將為你講述他從畢業到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兩年多來的“入夥”感受,敬請期待!
你也許還想看:
,共建交流平台。來稿請寄:msraai@microsoft.com。
微軟小冰進駐微軟研究院微信啦!快去主頁和她聊聊天吧。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智慧笑聯app官網最新版
生活實用41.45MB
下載
盯鏈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50.17M
下載
學有優教app家長版
辦公學習38.83M
下載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