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微軟和 Facebook 擁有的跨大西洋通信光纜 “Marea” 建成。它具有極高的傳輸速度,達到每秒 160 太比特、相當於一秒鍾可以傳輸 5000 多部高清電影到 6600 公裏以外的地方。
再早些時候,Google 也找了中國、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五家電信運營商一起鋪設光纜。
根據 TeleGeography 所做的調查,目前全球總計鋪設超過 370 餘條海底光纜,總長度超過100 萬公裏。其中最長的是亞歐三號海底光纜(SeaMeWe-3),總長 3.9 萬公裏,由法國電信和中國電信牽頭籌建。
你我今天能足不出戶的在家裏接收到來自全球的信息,基本都依賴於鋪設在全球各地的海底光纜,這些光纜承載著 95%-99% 的國際數據通信。

既然已經有如此密集的海底光纜網絡,為什麼科技公司還要自己弄?
海底通信已經有一百多年,光纜也鋪了 300 多條
海底通信最早出現在 1840 年代。當時正值工業革命,技術進步催生出古塔膠這種材料,用它包裹的金屬電線可以布設在海底。1850 年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公司在英法之間鋪設了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當時既沒有電話更沒有互聯網,這條電纜被用來發送莫爾斯電報密碼。
在成功鋪設這條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後,人們開始籌劃鋪設跨大西洋電纜,將歐洲和北美鏈接起來。但是跨英吉利海峽電纜和跨大西洋電纜的鋪設難度完全不同。

鋪設英吉利海峽電纜,風平浪靜的情況下一天就足夠了;而跨越大西洋,以當時的輪船行駛速度差不多要航行三個多星期,期間的天氣情況難以預料,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光纜斷裂。
並且單船難以承載電纜的重量。為此處於電纜兩段的英美兩國各自出動最大的軍艦,裝載一半跨洋電纜。經曆數次失敗後,1858 年 8 月,跨大西洋電纜鋪成。英國女王向美國總統華盛頓發出祝賀信。

現代意義上的海底光纜出現在 1980 年代。1988 年,美英法之間的首個越洋海底光纜(TAT-8)係統建成,該海底光纜全長 6700 公裏,含有 3 對光纖,每對的傳輸速率為每秒 280 兆比特。

1990 年代之後萬維網出現,互聯網向整個社會開放。此時大量鋪設的海底電纜因為帶寬有限、傳輸穩定性差等問題,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高速信息傳播的要求。
替代方案之一的衛星通信也是帶寬有限並且價格昂貴。由此傳輸穩定、速度快且價格相對低廉的海底光纜成為全球通信介質首選。海底光纜的鋪設數量和裏程數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快速增加。
海底光纜是如何鋪設的?
那這些遍布全球的海底光纜如何鋪設?簡單來說,海底光纜企業將光纜生產出來以後,會被轉移到專用的敷設船上。與此同時,他們會通過計算機模擬和實地勘察,確定敷設路線。
泰科電子(TE)海底通信部亞太區銷售總經理鍾謙博士向《好奇心日報》介紹說,他們在設計線路時要盡量避免礁岩、已經鋪設的光纜等障礙。實地勘探一般會先用船上聲納設備,遇到近海海底環境狀況複雜、聲納不方便探測的時候,他們還會派出潛水員查看。
泰克電子的前身是 AT&T; 下屬的一個部門,後來獨立上市。它占據海底光纜市場近四成份額。
海底光纜鋪設流程。視頻/TE
勘察、路線設計工作完成後,光纜就進入鋪設環節。通常光纜鋪設公司會將光纜放入專門的敷設船,然後出海。接近鋪設位置後,敷設船再派出光纜埋設機,它底部有幾排排水孔。工作的時候這些孔會射出高壓水柱,以此在海底衝刷出一條溝槽,用來放置光纜。
它有點像耕田時使用的犁,由海底光纜敷設船拖曳前進,並通過工作光纜作出各種指令。其底部有幾排噴水孔,作業時,每個孔同時向海底噴射出高壓水柱,將海底泥沙衝開,形成光纜溝。而設備上部有一導纜孔,用來引導光纜到光纜溝底部。
以此循環往複,越洋光纜鋪設即告完成。
不過海底光纜生意更難的地方在於維護。海底通信係統對可靠性的要求遠遠大於陸地係統。如果陸地係統出了故障,維修團隊開工程車去,可能兩三個小時就到了,不久就修複好了。但是在太平洋中的係統出了故障的話,船隻出去一天就是幾十萬的費用,包括燃料、人力、船隻費用等,而且距離遙遠、不易到達,所以對可靠性的要求非常地嚴。
鍾謙認為其中保證海底光纜可靠性最關鍵的兩點是機械性能好,即通過外裹鋼絲起到保護光纖的作用;以及,再在裏麵裹聚乙烯層進行絕緣保護。

如果海底通信係統真的出現了故障,需要進行故障定位。第一步通過光導,打進光纖的激光信號會在斷裂地方反彈。工程師會根據光傳輸的時間測算距離,從而估算從岸這一端起,光纜大概斷的位置。第二步通過電壓,因為光纜帶電,那麼在出現故障的地方電壓會改變,根據電壓變化可以估算光纜在什麼地方斷掉。

“然後我們就會派維修船出去。因為現在的定位技術是非常準確的,基本上就能鎖定在幾公裏之內。維修船到達這個範圍的時候,就用短距離的、更高分辨率的光學手段定位。基本上在幾百米到一公裏的範圍之內,就可以把故障點確認下來。”鍾謙告訴《好奇心日報》。
既然這麼麻煩,為何科技公司要自己鋪設?
Facebook、Google、微軟這些大科技公司是為了擁有更高帶寬、更快傳輸速度的網絡,自己牽頭鋪設海底光纜。

比如這兩年流行的視頻、VR、直播等服務,對數據容量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並且,科技巨頭在全球設有數據中心,用戶在美國往 Facebook 上傳了一張照片,實際上全球有好多點同時都同步上傳了這張照片,這在流量上麵會有很大的需求。以及還會有備份的需求,即一旦一處服務器出現故障會馬上切換到另外一邊。
Google 有一條去年 6 月剛剛開始商用的海底光纜 FASTER,它長約 9000 公裏、連接美國和日本的海底光纜,帶寬達到每秒 60 太比特,是當時全球最快的海底光纜。其鋪設成本大約是 3 億美元。此外,Google 還準備跟 Facebook 共同出資建造的跨太平洋光纜,預計 2018 年投入使用,帶寬比 FASTER 多一倍。

當然,這背後還有光纜技術本身的進步,使得現在可以鋪設 10000 公裏以上兩地直連的光纜,不需要中途另設光纜登陸點。
參與建設 FASTER 光纜的泰科電子表示,從建纜的過程來說,Google 和其他電信運營商沒有什麼不同的,大家都是俱樂部的形式,即合作建設、共同維護,如果一條光纜出現通信故障,可以相互臨時借用光纜資源。
其中的差異在於,運營商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比科技公司更多的光纜,它們希望光纜更加穩定,其中可能會以犧牲部分性能為代價。而科技公司會性能優先。
製圖/馮秀霞
題圖/WIRED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小猿口算app安卓最新版
辦公學習71.96MB
下載
樂速通app官方最新版
生活實用168.55MB
下載
墨趣書法app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52.6M
下載
光速寫作軟件安卓版
辦公學習59.73M
下載
中藥材網官網安卓最新版
醫療健康2.4M
下載
駕考寶典極速版安卓app
辦公學習189.48M
下載
貨拉拉搬家小哥app安卓版
生活實用146.38M
下載
烘焙幫app安卓最新版
生活實用22.0M
下載
喬安智聯攝像頭app安卓版
生活實用131.5M
下載
駕考寶典科目四app安卓版
辦公學習191.55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