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開始的“互聯網創業潮”,你會做個app,會做個公眾號,甚至你就有個idea,有個微博,你振臂一呼,就會有許多天使和風投湧來,給你砸六位數到七位數的天使輪,當然後來都被證明,能活過B輪融資的公司,不到2%。那時候就有一個互聯網泡沫論甚囂塵上,基本都喜歡拿二十年前的美國納斯達克大泡沫做對比。很多人說起當年的泡沫,還膽戰心驚,畢竟2000年達到的最高點,超過了5000點,直到2015年才終於漲了回來。

納斯達克指數
後麵開始還原當時的情況,希望大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你是參與者,還是看客?或者你更有可能,就是曆史的見證者。
當時的背景很簡單:互聯網讓所有人看到了未來。當然後來證明這的確是未來,沒有問題。
經濟層麵:並且當時冷戰結束,美國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元是全世界都必須接受的法幣,所以美國的經濟在那個時刻就代表著全世界的經濟。美國經濟從1991年開始複蘇,實現了連續增長108個月,並且恰逢其時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資金避險回流美國,在此期間,美元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美聯儲也在1998年9月-11月期間連續三次降息,實在是覺得國內錢太多了。
行業層麵:美國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注重發展信息技術產業。隨著微軟、英特爾等大公司的超常規發展和國際互聯網絡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信息技術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在短短的幾年內從5.2%提升到8.2%。
輿論層麵:美國國內輿論開始吹捧“新經濟”,認為這次“不一樣”。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傳遍全球的說法:地球村。在互聯網新經濟的熱潮麵前,很多傳統的投資理念被顛覆和嘲笑,許多投資者都認為“這次不一樣”,更關心上市公司被勾畫的“美好前景的故事”,對於所投資的公司是否能實現盈利並不關心。
後麵單單說一個大家並不熟悉的公司,普利斯林(preciline.com),當年的IPO情況。大家可以對號入座自己喜歡的幣,看看是不是20年過後,其實還是一樣的玩法,隻不過換了觀眾和名稱。
1999年3月,一家在萬維網上運作的普利斯林公司(Priceline.com)——該公司經營的網站允許人們在線選擇最適合自己價位的航班機票——做好了進行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準備。普利斯林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理查德.S.布拉德克告訴他們,他的公司不僅具有革新旅遊行業的潛力,還能革新汽車銷售與理財服務行業。對於一家成立不到一年,員工不到200人的公司來說,這種說法無疑於誇下海口。但是房間裏並沒有人質疑布拉德克的展示。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普利斯林牛逼一定要買呢?因為團隊厲害大V站台。公司的創始人傑.S.沃克是一位來自康涅狄格的青年企業家,此前他已經通過在信用卡賬單上推銷雜誌訂閱賺了一筆錢。(像誰?)。董事會(站台不做事的)有:花旗集團的前任董事長布拉德克,施樂公司前任董事長保羅.阿萊爾,時代公司前任董事長小NJ.尼古拉斯,以及《財富》雜誌管理總編馬歇爾.羅布。
是不是全是大V站台?
那時候華爾街上的說法。普利斯林將會遵循著美國在線、雅虎與ebay(類似現在的BAT三巨頭)的足跡,成為最新的“互聯網藍籌股”。投資圈子的人們隻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己能夠認購多少股票。(開盤前買,私募)3月30日早上,1000萬股普利斯林股票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號PCLN,每股定價16美元。開盤之後股票價格立即飆升至85美元,五倍。怎麼描述膨脹到什麼地步呢?普利斯林公司的市值估價大約是100億美元,一個賣機票的網站,比聯合航空、大陸航空與西北航空捆在一起還要值錢。你可以想象比如攜程的賣機票子公司比國航 海航 南航等加起來還值錢嗎?不可想象的。1998年普利斯林也給了投資者們一份“答卷”:這家公司在1998年一共虧損了1億1400萬美元。
這隻是一個例子,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有多瘋狂,這可是公司股票,開盤漲五倍,太可怕了。而且這還不是微軟 英特爾這些巨無霸,隻是一個兩百個員工,沒多少用戶量的互聯網公司。
這樣的公司,在那幾年裏,有接近2000家。特別是在1999年和2000年,超過880家公司在納斯達克證券市場進行了首次公開招股,數量遠遠超過過去兩年的315家。這個膨脹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接下來貼幾張大家熟悉的公司(微軟,亞馬遜,思科,雅虎),在那段時間的瘋狂:

微軟

亞馬遜

思科

雅虎
如果大家對這幾家沒什麼概念的話,可以換算成今天的蘋果 亞馬遜 穀歌 Facebook。這可是世界級的壟斷公司,崩潰了之後都是十幾年才緩過來,這結果很多投資人都不可想象。當時的投資人的心理活動你可以想象的到,就類似於你今天買了蘋果公司的股票,但是在兩年的時間暴跌了幾十倍。但是蘋果還是世界第一最賺錢的公司,你不可理解,你也不可接受。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了。
為什麼這樣火熱的市場說崩就崩,難道毫無征兆?這兒就引申到另外一點我想說的,大家不要覺得都是中國監管搞事,天天管著管那,人美帝多好,市場自由,想幹啥幹啥。其實不是的,美國政府要是管起來,那可是毀滅性的打擊。
拐點發生在2000年,政府發起了對微軟的反壟斷指控。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看這個網址: https://baike.baidu.com/item/微軟反壟斷案/6673876?fr=aladdin
簡單的說,就是加州政府覺得微軟壟斷(當然這是個人都知道的事實),加州政府希望達到什麼結果呢?微軟公司拆分。
這事兒造成什麼結果呢?微軟傳奇人物比爾蓋茨辭職。然後大筆罰款,躲過了拆分的命運。
這事兒對當時的美國人造成的震驚程度大概是這種感覺:廣東省政府認為騰訊壟斷,命令必須把qq和微信和王者榮耀都拆開成小公司,並且納大筆的壟斷稅。
不可理解,但是他就是發生了。而且微軟可是世界級的壟斷公司,賺外國人的錢的公司,可以說是民族企業的驕傲。
隨著微軟這個納斯達克的老大股價下跌(隻是下跌,不是崩盤),其他小公司股價直接開始血崩。截止2002年底,1995~2000 年上市的科技公司中的72%,股價已低於發行價,50%的公司或破產或被收購,繼續獨立存在的上市公司隻剩一半。
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撐過來的公司,現在都是行業大佬,微軟思科英特爾蘋果,等等很多。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美國2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可以說很多地方都和現在的區塊鏈泡沫太像了。很多人說為什麼未來是區塊鏈,不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不是人工智能,不是機器人,不是物聯網?我的觀點可能太刺激,就似乎區塊鏈可以容下更大更大的泡沫,能圈進來更多的人。
1995年的時候做一個網頁能掙1-3萬,你相信嗎?1995年的時候買一個互聯網公司的股票五年能翻一百倍,你相信嗎?1995年的時候,告訴你世界首富是個賣軟件的,你相信嗎?
所以1995年到2002年大量湧入的投資者和大量開始學習編程的程序員,沒有助推後來美國的互聯網大發展,你相信嗎?
這麼說吧,很多人是投機進來的,後來套住了沒辦法,成了投資。然後莫名其妙發現自己本來是想掙筆快錢的,卻開始瘋狂支持區塊鏈發展。
接觸到區塊鏈的人遠遠多於其他所謂”未來科技“,那麼市場是可以倒逼改革的。世界的發展方向是偶然的,如果那個時候是道瓊斯工業指數爆炸而不是納斯達克爆炸,或許咱們現在人類工業水平遠遠高於現在的水平。有錢人的目光在那,市場的熱情在那,聰明的大腦在那,那就是未來。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九號出行app官網最新版
旅行交通28.8M
下載
貨拉拉司機版app最新版
生活實用145.22M
下載
全自動搶紅包神器2024最新版本安卓app
係統工具4.39M
下載
掃描王全能寶官網最新版
辦公學習238.17M
下載
海信愛家app最新版本
生活實用235.33M
下載
航旅縱橫手機版
旅行交通138.2M
下載
雙開助手多開分身安卓版
係統工具18.11M
下載
得間小說極速版官方最新版
閱讀資訊54.43M
下載
趣看小說app免費版
閱讀資訊16.89 MB
下載
qq瀏覽器2024最新版本官網
係統工具95.4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