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從兩年前開始,“PC已死”“PC已是夕陽產業”等一眾唱衰PC產業的言論開始充斥3C及IT媒體的評論榜。當然,越來越多的數據也開始支撐這個論調的發布——去年二季度的數據尤為明顯:Gartner和IDC在去年的7月不約而同的發布數據報告,指出2016年第二季度PC銷售遭遇兩年來最大幅度的下滑,一時輿論嘩然。對PC行業前景的不明朗開始蔓延,甚至蔓延到了對PC產業的核心供應鏈微軟、英特爾以及台灣代工廠的前景失望。但也是在這個時候,非常有趣的局麵也產生了:微軟自己做起了PC硬件,並將 Surface 產品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做到成為二合一 Windows 平板的代表性產品;而在中國,兩家智能手機領域的領先企業華為和小米紛紛強勢進入筆記本電腦行業,以傳統形態的超輕薄筆記本產品和二合一產品各自切入市場。這個奇怪的舉動,一度讓人看不懂、摸不透。

“不是都說是‘夕陽產業’了麼?那為什麼還要一窩蜂的湧入呢?”
2017年4月,Gartner和IDC例行發表了2017年一季度的PC行業報告,其中IDC的數據在睽違多年之後首度指出全球PC市場同比微增0.6%,開始回暖。經曆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產品對PC的蠶食之後,PC再度開始重啟它的增長引擎。

商業畢竟是商業,隻要有利潤空間在,就會有無孔不入的蠢蠢欲動。
在經曆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對傳統PC產品的衝擊,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行業都意識到一個問題:手機/平板所搭載係統的交互方式更適合於消費內容而不適合於創建內容的生產力用途。盡管智能手機SoC的性能成倍增長,甚至有了能和PC處理器一較高下的實力。但受限於處理器架構及平台,想要正兒八經的取代PC用作正式場合的生產力之用,還是難堪大任——就好比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著用手機打出這篇文章的。PC最終歸位於它的本真:依舊是強大而豐富的不可替代的生產力商務工具——5月23日同期舉辦的兩場發布,就完整的說明了這件事情。


同一天,微軟和華為各自在上海和柏林發布PC新品
一麵是上海,微軟將此前發布的升級款 The New Surface Pro、針對設計生產力領域且具備驚豔設計的一體機 Surface Studio 和聲稱針對教育市場實際上是一款“百搭日常”的輕薄筆記本產品 Surface Laptop。另一麵是柏林,去年盛大發布Matebook進入二合一筆記本市場的華為,今年一口氣進入了全產品陣營:不僅更新了去年 Matebook 一代的升級款 Matebook E,同時加入了不管是從外觀還是從定位都和 Macbook 極其相似的 Matebook X 和大屏商務筆記本 Matebook D。所有曾經小心翼翼的“新晉者”最後都是殊途同歸,進入了全產品線陣容。

如果說微軟這次的產品陣容是微軟試圖引領 Windows 陣營“參考設計”方向實踐多年後的結果,那華為則是赤裸裸的展現出了它對PC市場的野心:試圖複製華為品牌手機從 Mate7 開始的輝煌戰績。使用的手段也是如出一轍:集結市麵上最流行的元素直接跟隨,例如追隨 Macbook 的外觀設計——把 HUAWEI Logo 從 Matebook X/D 的身上抹去後,你甚至不太能分辨這是哪家品牌的產品。它甚至可以是采用“不打Logo設計”的小米筆記本貼 HUAWEI 標誌的版本。最保險的設計、和業界流行水準同檔的英特爾第七代酷睿處理器以及杜比全景聲、廣色域屏幕等市麵流行的元素應有盡有——它完整的體現了一個既野心勃勃又謹小慎微的市場新晉者的表現。

在華為發布會後的記者問答環節,餘承東表態華為 2017 年的PC銷量目標是 200萬台,較去年或有10倍的增長——這意味著 Matebook 去年的銷售僅有20萬餘部,而無獨有偶的是小米也曾在公開場合公布過小米筆記本的初期銷量為22萬台。不過,更有意思的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這兩家,和當下的國內第一名聯想同時出現在了微軟上海發布會的大屏幕上,用於展現微軟在中國良好的OEM企業合作關係。各種錯綜複雜的細節糾葛在一起,體現了這些PC行業的新晉者心思複雜的小算計。

因為工作的原因,用過去年的Matebook的產品,加上今年Matebook新公布的產品特性,簡單的說Matebook是一部“了無生趣”的產品:看上去什麼配置都不差,什麼都還可以,但沒有什麼特性屬於Matebook的專屬,亦沒有自己的風格。沒有人會否為華為在消費電子產品上有非常出色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工藝水準,Matebook 的做工令人驚歎——但可能僅僅就於此了。
除去 Matebook 擅長的各種小細節的優化設計——例如可以說是去年設計最出色的外接 Dock 之一的 MateDock,今年新機采用的類似手機上指紋亮屏一體式的一鍵開機以及由手機和平板設計衍生而來的超窄邊框亦算是產品重要亮點。新 Matebook 全係產品一眼看上去極致的近乎“全麵屏”的設計毫無疑問能為它的“顏值”加上不錯的分數,俘獲一眾女性消費者的芳心——但它在追隨新 MacBook 的過程中完整沿襲了 MacBook 被人詬病的重點:過分追求機身的輕薄而犧牲鍵程導致鍵盤手感不佳,用過新 MacBook 的人一定對這個細節感同身受。總而言之,但凡觸及到PC作為生產力工具的重點部分,Matebook並沒有體現出“非買它不可”的獨特價值,這對一部宣傳上明確定位商務的產品來說是有問題的。

凡事都怕比較,如果按照這次新推出的 Matebook X 公布的定價來看,它會直麵目前在市麵上處於領先地位的 YOGA 5 Pro、XPS13、Surface Pro 甚至和它的外觀仿製者 Macbook 直接競爭。但問題就此出現:Matebook 到了第二代,依舊體現出了對PC產品經驗缺乏之下的理解偏差。例如亮點配件之一 MateDock 是好的設計,可是如果機身能在保持原有厚度的情況下集成全麵接口,這個東西就變得毫無價值;追求超薄的機身設計和一體式機身衝壓金屬機身也是高顏值的象征,但因此以衝壓金屬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金屬疲勞損耗了機體強度,是不是也會為抗撞擊時的數據安全性打了折扣?華為選用了一條在自己經驗不足的境遇下最保守又最保險的思路:照著成功產品的樣子和配置做,加上自己的微創新。但這條思路比起各家“老油條”對行業和用戶應用場景深思熟慮的產品定義,明顯還嫩了些。

以YOGA 5 Pro為例:360度翻轉形態是當年英特爾變形超極本的參考形態之一,當時聯想以 YOGA 選取了這一設計,同期亦有其它品牌采納其它的設計類型。但經過市場的驗證後發現,YOGA 這種360度翻轉形態成為了多種變形形態“大浪淘沙”後存留的勝利者,而曾經和YOGA的反轉形態同時出現的“屏幕升降”、中框翻轉等變形筆記本形態早已不知所終。如今各家品牌幾乎都有一個自家版的“YOGA”,這已成為變形超極本的現實常態——這是對消費者應用場景深度洞察後的結果:翻轉設計可以讓消費者在一部機器上完整體驗創建內容的生產力和消費內容的娛樂性。鉸鏈式轉軸亦是YOGA的核心特色之一,它解決的了傳統轉軸因為持續受力不均衡導致轉軸開合次數過久之後的鬆動,同時還為筆記本產品賦予了鍾表式的時尚設計——這一設計甚至被微軟 Surface Book 作為參考加入產品設計。

市場的新晉者中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前例,典型如微軟的 Surface。由於當時處理器的產品因素,第一代 Surface Pro 在性能和便攜性上並沒有得到良好的統一,過分強調性能而犧牲了平板形態機體的功耗續航,並沒有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尤其是還有一個已經被證實成為了已經停止服務的 WindowsRT 係統犧牲品的 SurfaceRT。不過在隨後的迭代產品中,隨著處理器製程和核心的進步,功耗和性能的平衡日趨完善,加之微軟對特定消費群用戶環境(如手繪設計師)的悉心研判,到 Surface 4 Pro 以及最新的 The New Surface Pro 時,微軟已經基本宣告成為了二合一 Windows 平板 PC 領域絕對的領導者。加之微軟對自家 Windows 係統特性的深度挖掘和浸淫PC配件領域多年的經驗積累,諸如今年麵向設計師的 Surface Studio 產品一經公布便廣受好評——從產品的設計語言到為設計師量身定製的操作方式和 Surface Dial 配件,微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晉分子的成功訣竅就是找準自己的“獨特價值”。

被市場證實成功的產品無一不是對消費者應用場景的深度探尋和掌控,而這些品牌在摸索、探尋並將想法付諸實踐的過程中,慢慢的達成了產品的獨特風格。前麵提到了這幾部具有代表性的筆記本產品,無一不是具備這種獨特風格的產品甚至成為了別家產品爭先模仿的對象——YOGA 的翻轉形態和鉸鏈設計;XPS13 的超窄邊框以及 Surface Pro 的二合一分體鍵盤以及電磁壓感筆。更不用說造就了市麵上一堆“神似 Macbook 的 Windows 筆記本”的蘋果——Matebook X 即是這個風格追隨大家庭中的一員。產品易造,風格難尋。

擺在新晉分子麵前的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PC供應鏈和這些廠商的傳統強項手機的不同所帶來的售後體係的建設問題,以及他們需要麵對的品牌對PC消費者的影響力。剛剛經曆“閃存門”又被指賣到 2899 的手機卻沒有 5G Wifi 連接能力的華為,在 Matebook 剛公布伊始相關微博下麵就出現了“是不是這次要把SSD換成HDD”的網友評論——手機品類帶來的負麵影響,已經開始波及華為PC產品的輿論觀感。相對沒有犯大錯誤的小米,選擇了“不打 LOGO ”這種近乎白牌化外觀處理的方式,亦是自己品牌PC產品的“不自信”——而現在,它甚至還要經受 5000 價位段聯想小新、戴爾燃7000、HP Pavilion、宏碁蜂鳥、華碩靈耀等一眾主流大廠熱推品的“圍剿”。“發燒”品牌的產品不“發燒”,反而陷入了一眾傳統筆記本廠商擅長的高性價比輕薄本混戰……世道險惡不僅是手機行業的寫照,也是擺在這些新晉PC品牌麵前的大局。

已經開始回溫的PC市場殺入華為、小米、微軟這樣的“鯰魚”,於整個行業來說亦算是好事:它可以促進PC廠商們在太多之前沒有被留意到的小細節以及元器件慣性選取上的進步。但華為小米這樣的新晉分子應該也明顯的在這一年感受到了,PC行業遠比當年進入智能手機行業的時候“難打”:一麵是各家壁壘森嚴的自我風格和產品定位;另一麵是跟手機各家定製係統完全不同的、Windows 係統體驗完全一致的行業裏,對產品本身的理解和消費場景的認知深刻的製約了產品最終出現的形態。已經開始介入全產品線的新晉分子野心勃勃又謹小慎微,防禦陣線的領先品牌手裏還有大把的王牌沒有打出。作為消費者,我們是不介意這場“夕陽戰場”的暗潮湧動來得更加猛烈——畢竟最終的受益者一定是消費者。但對於經驗尚淺的新晉品牌來說,如何經受得住掌控豐富經驗和產品定義能力的老廠商的阻擊,並非易事。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bicc數字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2.92MB
下載
比特國際網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98.7 MB
下載
熱幣交易所app官方最新版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歐昜交易所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vvbtc交易所最新app
其它軟件31.69MB
下載
星幣交易所app蘋果版
其它軟件95.74MB
下載
zg交易所安卓版app
其它軟件41.99MB
下載
比特幣交易app安卓手機
其它軟件179MB
下載
福音交易所蘋果app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鏈易交易所官網版
其它軟件72.70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