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粉 > IT資訊 > 微軟資訊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 中國科研優勢是數據

發布時間:2017-06-16    瀏覽數: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 中國科研優勢是數據(1)

導語:網易科技《科學家說》係列報道,聽科學家聊科學,聊憧憬,聊未來。前沿科技、基礎科學不再枯燥,它與你我息息相關。

文|郭浩

“科學”與“人工智能”在近幾年的火爆有目共睹,仿佛一夜之間,公司、媒體甚至普通民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了科學的研究和硬技術的發展上。中國作為大國之一,科技的強大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那麼中國發展到今天,在科學發展上有什麼樣的優勢和不足?人類應該如何應對“火爆”而又“令人恐懼”人工智能呢?

近日,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在未來論壇舉辦的“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主題講座上,講解了人工智能在腦科學領域的應用,並在會後接受了網易科技的采訪,談了談自己關於“科學”、“人工智能”和“科普”的看法。

中國優勢:龐大的數據

關於科學研究方麵,張益肇對中國目前的現狀進行了客觀的分析,首先就優勢方麵,他表示:“中國的用戶數據非常大,因此巨大的數據量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例如滴滴、摩拜和ofo等城市交通領域,他們隻需要透過自己的用戶,就能對每個城市的運輸的情況和道路的使用狀況有很好的理解,當然,如果希望數據能夠得到整合和梳理,則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而對於需要改進和思考的地方,張益肇則認為:“中國在科學科研方麵,除了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決心,還需要積累更多的經驗。拿量子計算來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長項的投入和研發,可能需要投入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因此耐心和決心必不可少,而對於這方麵的企業而言,如何積累經驗,繼續培養並投入長遠項目的研發,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應對人工智能:人類應不斷學習

前段時間,Alphago的圍棋功力再次讓世界驚訝,於是有許多人再次擔心,並提出”人工智能要取代人類工作”的言論,而這種言論其實有些誇大其詞,對此張益肇認為:“人的長處是在學習,所以如果人能夠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那麼人工智能影響人類工作,則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也並非說完全不可取代,張益肇稱:“人工智能還是會取代一些特定的、重複性的工作,但也是為了解放勞動力,讓人可以做相對更難、更複雜的工作。而對於定位,人工智能最後可能就是一個輔助工具,來幫助人做到更困難的工作。”

為了追上人類的“學習能力”,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則需要從“學習能力”和“自省能力”入手。對此,張益肇稱:“自省能力的前提是‘自覺’,人工智能如果連自覺的能力都還不具備,那就無法自省,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以美國目前很流行的一個研究題目為例,名為‘可解釋的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根據人類給出的條件得出結果,但它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是這個結果,這就和人類有了很大的區別,人類會解釋我為什麼這麼做,我為什麼這麼選,但人工智能不會,所以這方麵,也會有很多的研究要做。”

語音技術:還可以如何突破?

前段時間,蘋果發布了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在此之前,穀歌、亞馬遜、微軟都在語音領域有所涉足,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算法,語音識別領域還麵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困難,就此,張益肇表示:“現在的語音技術應用與過去不同,拿智能音響為例,麥克風離人說話的距離比較遠,噪音也會相對較大,這對語音識別的要求也會更高,另外,以開車的場景為例,開車不宜看屏幕,語音交互相對來說安全許多。”

對此,張益肇給出了自己的解決建議:“關於更新的使用環境,第一,就是計算能力要提高,第二就是麥克風的信號摘取技術,現在已經也很多研究是用神經網絡的手段來把這個噪音降低。但計算能力可能還是比較貴一點,如果成本可以降低,我覺得未來則會有更大的普及和發展。”

科研與科普之間會存在著一定距離,例如專業研究人員不會認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是短期內能實現的事情,但普通人卻總在擔憂自己會被馬上代替,甚至於麵臨失業。那麼對於普通百姓和非專業人士的不合理的擔憂,張益肇認為:“關於人工智能等科研成果,第一就是不要害怕它,要去接觸它,要去理解它,人工智能在未來產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如果先了解人工智能對產業本身有什麼樣的機會和影響的話,便可以更早一步的來使用它,得到它的好處。”

最後,對於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張益肇則表示:“大家有的時候覺得人工智能很高大上,認為一定是大公司才做的事情,但現在絕不是這樣,其實人工智能真正已經普及化,小公司也好,大公司也罷,甚至於個人而言,都可以並應該來參與其中、理解它、使用它,這才是普及的意義所在。”

上一篇:微軟評新iPad Pro:很明顯,蘋果在抄我們 下一篇:拿下999990分, 微軟AI創《吃豆人小姐》遊戲曆史最高分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電腦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