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容易疲勞,改用液晶顯示器。眼,亦稱眼睛、目、招子,是大部分動物接收光線並在大腦形成影像的器官。對於人類來說,它是視覺器官,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眼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器官,可以在不同的環境下對自己 的具體形態進行改變,使得人類在複雜的環境中獲取正確的信息。最簡單的眼睛結構可以探測周圍環境的明暗,更複雜的眼睛結構可以提供視覺(複眼通常在節肢動物,例如昆蟲中發現,通常有很多簡單的小眼麵組成,並產生一個影像)。在很多脊椎動物和一些軟體動物中,眼睛通過把光投射到對光敏感的視網膜成像,在那裏,光線被接受並轉化成信號並通過視神經傳遞到腦部。通常眼睛是球狀的,當中充滿透明的凝膠狀的物質,有一個聚焦用的晶狀體,通常還有一個可以控製進入眼睛光線多少的虹膜。眼是視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屬器。眼所占的體表麵積和容積雖小,但其功能對生活和勞動至關重要。眼是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全身係統性疾病可在眼部有所表現。為“捕捉”光的訊息,眼必須暴露於體表,這增加了它受外傷和外界病原體侵襲的機會。眼的疾病最終都會影響視覺功能。視力喪失不但使患者遭受痛苦,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幸,因此眼科學的研究有重大意義。眼睛由眼球、眼眶、眼瞼、結膜、淚器和眼外肌組成。眼球是一個球形器官,分成眼球壁和眼內容物兩部分。眼球壁分外層、中層、內層。外層稱為纖維膜,包括角膜和鞏膜,由致密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交織而成的結締組織,眼球的外形由此層決定。鞏膜為一層厚度為0.3~1.0mm、直徑為24mm的白色球形膜,前麵有一直徑為11mm的孔,供角膜鑲嵌於其中,近孔緣的鞏膜內埋有一環形的施萊姆氏管,是房水流出的管道,後極部偏鼻側的鞏膜有一直徑為1.5mm的篩板狀孔,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軸索由此孔穿出眼球形成視神經。鞏膜的赤道部後有四根斜穿鞏膜壁的渦靜脈。後睫狀動脈和神經在鞏膜後極部穿入眼內。6根眼外肌的肌腱附著於鞏膜壁上。鞏膜壁外還包裹著眼球筋膜囊,起著滑囊樣作用,利於眼球轉動。角膜,為一厚度0.5~1.0mm、直徑11mm的透明膜、鑲嵌於鞏膜前麵圓孔內,其交疊部為寬0.3~1.5mm、灰白色半透明的環,稱為角膜緣,外露的角膜為一橫徑11mm、豎徑10mm的卵圓形、凸起的透明組織,其中央部的曲率半徑為8mm,周邊部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數為1.376,與空氣的界麵具有+43D的屈光度,為眼球的主要屈光媒質。角膜分為五層,最表麵為上皮層,為非角化性複層鱗狀上皮,上皮間分布著豐富的神經末梢,是全身痛覺和觸覺最敏銳的部位。上皮表麵有一層淚膜覆蓋,維持其濕潤與呼吸功能。上皮層內尚有遊走的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作為體表防禦係統。上皮層下為前彈力層,或稱鮑曼氏膜,為增厚的膠原纖維層,厚 8~14μm,它不具備再生能力,一旦受破壞即遺下疤痕。角膜第三層為基質層,占角膜厚度的90%,由高度分化的角膜細胞、膠原和含有粘蛋白、糖蛋白的底質構成,它們均勻一致的排列,使角膜具有高度透明性。基質層的後麵貼裱著後彈力層,或稱德賽梅氏膜,是內皮細胞的基底膜,約10~12μm,具有較強的機械強度。角膜後麵為單層的內皮細胞覆蓋,具有主動轉輸離子的功能,將角膜基質層內的水分子不斷地泵入前房,使角膜基層保持在脫水狀態而透明。眼球壁的中層為葡萄膜,因其有豐富的血管和深濃的色素,如一個剝去外皮的紫葡萄,故名,又稱色素膜,葡萄膜分為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虹膜,呈古錢狀的膜組織,周邊附著在睫狀體上,中央有一圓孔即為瞳孔。虹膜的色澤決定於該個體體內色素的多寡,黑種、黃種人的虹膜呈深褐色,白種人可自淺灰色、綠藍色至土黃色。虹膜前表麵有許多深淺、大小、形狀不等的隱窩,後表麵襯有深黑色的色素上皮,色素上皮可延展至瞳孔邊緣而呈黑色花邊狀。虹膜實質內有環狀排列的瞳孔括約肌,受動眼神經內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瞳孔縮小。瞳孔開大肌位於色素上皮前,受來自頸內動脈壁的交感神經支配,收縮時瞳孔開大。瞳孔的大小是通過神經反射而自主調整的,可借此控製進入眼內的光強度。虹膜與晶狀體構成虹膜-晶狀體膈。將前房與後房、玻璃體隔開。睫狀體,位於虹膜根部後,寬6~7mm的環形組織,貼於角膜緣後鞏膜的內表麵。前部有70~80個輻射狀排列的睫狀突,晶狀體小帶附著在睫狀突之間的睫狀體上皮上。後部為寬4mm的睫狀體平坦部,與脈絡膜以鋸齒緣為界。睫狀體內有平滑肌,其縱長纖維處於最外層,前端附著於鞏膜棘突,輻射狀與環狀纖維位於縱長纖維的內則,它們都受副交感神經支配,肌纖維收縮時睫狀體皺部向前並向中軸線移位,晶狀體小帶即放鬆。睫狀體內側襯有兩層上皮,即視網膜的睫狀體部。最內一層為無色素的上皮,是產生房水的部位。脈絡膜,貼合在大部分鞏膜的內麵,厚度平均為0.25mm。最外層為大血管層,主要由睫狀後動脈供血,靜脈血經渦靜脈引流,中層為中血管層,內層為毛細血管層,這些血管呈小葉狀分布。脈絡膜的主要功能是營養視網膜的外層,血流豐富,其靜脈血中的含氧量僅低於動脈血的2~3%。脈絡膜的血管周圍間質內有大量樹枝狀的黑色素細胞,使眼球的後段成為一暗房,以發揮視網膜的視覺功能。脈絡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有玻璃膜(布魯赫氏膜),是由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基底膜、膠原、彈力纖維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的基底膜組成。視網膜,位於眼球壁的內層,前起於鋸齒緣後止於視乳頭,又分為外麵的色素上皮層和內麵的神經感覺層(又可分為 9層)。色素上皮層由單層立方細胞構成,細胞內含有色素,頂端有微絨毛,能吞噬和清除脫落的錐體杆體細胞外節的盤膜,細胞間的聯合體構成脈絡膜和視網膜之間的屏障。色素上皮層與神經感覺層之間有潛在的間隙,在某些情況下,這兩部分可以分離,形成視網膜脫離。視網膜神經感覺層由三層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最外層的感光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神經上皮細胞,稱為視錐和視杆細胞,其核位於外核層中,每一感光細胞有終足、內節、連接部、外節等部分,外節由約1000個圓盤狀的盤膜疊合而成,是感光的微器官,它們通過粘多糖底質和色素上皮的微絨毛互相粘著。第二神經元為雙極細胞及水平細胞,通過位於外叢狀層中的胞突聯合和軸突接受來自感光細胞的神經衝動,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綜合,再通過內叢狀層中的突觸,將訊號傳遞給位於內層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節細胞有很長的軸索,這些軸索在視網膜表麵形成神經纖維層,並向眼球後極部偏鼻側的鞏膜篩板集中,穿出眼球,形成視神經。視網膜最內層為內界膜。視神經為直徑2mm的神經束,表麵為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包裹,這些鞘膜與顱內的同名腦膜相連續。視神經的眶內段呈S形走向,從視神經孔內穿入顱腔後,在垂體窩前形成視交叉,鼻側的纖維交叉至對側與對側視神經顳側纖維合並成視徑,終止於中腦的外側膝體和四疊體。視網膜內的膠質細胞主要為米勒氏細胞,其細胞核位於內核層中,細胞突作為視網膜的支架,充填於整個視網膜神經元之間,並在內麵凝聚為視網膜的內界膜,在相當於感光細胞內節的平麵上形成視網膜的外界膜。視網膜內層主要由視網膜中央動脈和伴行靜脈供血,少數人有睫狀視網膜動脈供應部分區域,它們都是眼動脈的分支。視網膜的血管和腦內血管都缺乏側支循環,若血管阻塞其分布區即發生缺血。視網膜上的小動脈缺乏彈力層和連續完整的肌層,它們的調控不受交感神經支配,而成獨特的自主係統。在視網膜後極有一特殊構造的黃斑區,這裏視錐細胞高度密集,缺少內核層和神經節細胞,視網膜血管在其周圍終止,色素上皮細胞含色素較多,而在感光層內含有葉黃素,在綠色光照射下顯示為黃色,故名。這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黃斑的鼻側偏上有一直徑 1.5mm的視盤(視乳頭),中央呈漏鬥狀凹陷(稱生理凹陷)。為視神經的起點,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由此進入眼內,此處僅有神經纖維,無感光細胞,故無視覺功能,在視野中構成一盲區(生理盲點)。眼內容物包括晶狀體、房水和玻璃體。晶狀體為一雙凸透鏡的透明組織,厚度4~5mm,直徑9~10mm。有一層囊膜將其包囊,在前囊下有一層上皮細胞,從胚胎期開始,就不斷地向周邊部增生,移位至晶狀體赤道部的上皮不斷增生並拉長,形成晶狀體纖維而加疊於原有纖維的表麵,這種生長維持終生,因此中央部的晶狀體纖維年齡最大,密度較高,稱為晶狀體核,而周圍部稱為晶狀體皮質。晶狀體由小韌帶懸掛於瞳孔後麵,睫狀肌收縮時小韌帶鬆弛,晶狀體依靠其本身的彈性而變厚,前後表麵的曲度增加,整體屈光度增加,利於看清近處物體,稱為調節。房水為透明如水的體液,由睫狀上皮產生,先進入後房。後房為位於虹膜後麵、睫狀體、晶狀體周邊部之間的空隙,充滿著房水。後房內的房水通過瞳孔間隙流入前房。前房為角膜後麵、虹膜和晶狀體前麵之間的空隙,也充滿著房水。在角膜後麵和虹膜前麵相交處稱為前房角。前房角內充填有環形的小梁網組織,是以膠原纖維構成的有孔薄板為支架,覆蓋有內皮細胞而組成。前房水穿過網架間隙,通過內皮細胞的胞飲作用,流入施萊姆氏管,再經過集合管流出眼球,注入鞏膜靜脈叢。房水產生時的動力(主要為睫狀上皮的酶係統產生)和流出通道中存在的阻力,使眼球內具有一定的壓力,稱為眼內壓,它對眼球的發育和維持外形極為重要,正常眼壓為 2~2.8kPa,房水對維持無血管的晶狀體的代謝極為重要。玻璃體為一透明膠樣組織,充填於視網膜內的空間,占眼球4/5的容積,約為4.0ml。玻璃體內水與粘多糖、透明質酸分子交聯而成為具有粘稠有彈性的膠體,有保護視網膜、緩衝震動的功能。玻璃體在鋸齒緣前後與視網膜、睫狀體平坦部粘著較緊,稱為玻璃體基底部。玻璃體中央有一S形管,稱為克洛凱氏管,為初發玻璃體和玻璃樣血管的遺跡。眼眶為向前外方開口的骨性圓錐形空腔,其開口緣骨質較厚且堅實,稱為眶緣。眼眶上壁與顱前窩相隔,內側壁和下眶與副鼻竇相鄰,外側壁有堅實的顳肌和顴弓保護。眶的前麵開口處有一層致密的纖維膜構成眶隔,是眼瞼的基礎。眶的後內部稱為眶尖,有視神經孔、眶上裂等與顱腔相通;眶下裂與蝶顎窩相通。眶內的神經血管都經由這些孔和縫進入。眼瞼俗稱眼皮,覆蓋於眼眶開口處的軟組織,被水平向的瞼裂分為上下兩份。瞼裂的內眥角較鈍,外眥角較銳。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將眼瞼與眼球相結合,為非角化性上皮和其下方的固有層組成。覆蓋於前部鞏膜表麵的部分稱為球結膜,以角膜緣為其起點,覆蓋於眼瞼後麵者稱瞼結膜,以瞼緣為止點。兩者有疏鬆的移行部,稱為穹部。整個結膜加上角膜構成一開口於瞼裂的“袋”,稱為結膜囊。在內眥部結膜有一半月狀皺折,稱為半月皺襞,為低等動物瞬膜(第三眼瞼)的遺跡。在其內下方有一卵圓形的隆起,稱為淚阜,表麵覆有無角化層的覆層鱗狀上皮,並有皮脂腺及細毫毛。淚器分為淚腺及淚道兩部分。淚腺位於眶內顳上方骨性窩內,被上瞼提肌腱膜分隔為眶部及較小的瞼部,是一外分泌腺,受神經反射控製,分泌漿液性淚液,分泌管開口於顳上方結合膜穹窿部。眼瞼內尚有副淚腺,受交感神經控製,提供基礎的淚液分泌。淚液都分泌在結合膜囊內,起潤濕和潤滑作用。淚道由淚小點、淚小管、淚囊和鼻淚管組成。淚小點位於上下瞼緣的內眥端,由於淚液受淚小管的虹吸作用和淚囊受擠壓時產生的負壓,從淚小點進入滑行於內眥瞼緣內的淚小管,再經總淚小管進入淚囊,淚囊位於內眥腱前後兩附著緣之間,向下經過位於骨性鼻淚管內之膜性鼻淚道,與下鼻道相通。正常時,淚液在結膜囊內蒸發一部分,所餘部分由淚道排入下鼻道。淚液反射性分泌增多或淚道阻塞時,淚液才從瞼裂間溢出。眼外肌為骨骼肌,每眼有六條。其中內側直肌、下直肌、外側直肌、上直肌和上斜肌起自眶尖的肌環,四條直肌的腱止端在鞏膜附著,其附著緣與角膜緣的距離分別為5、6、7、8mm。上斜肌從眶尖發出,在眶的鼻上方向前,借一韌帶懸掛於眶壁的滑車後,再反折向後、外方,在上直肌肌腹下越過眼球赤道部,附著在鞏膜壁上。下斜肌起自鼻側眶底近眶緣處的骨壁上,肌腹斜向後外方,終止於眼球赤道後顳下側相當於黃斑區的鞏膜上。內側下、上直肌和下斜肌受動眼神經支配,外側直肌受外展神經支配,上斜肌則受滑車神經支配,它們的協調收縮,使眼球能隨意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