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共享科技,連接跨越”聚合大會在蘇州落下帷幕。來自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張祺,發表了“人工智能賦能商業”的主題演講。會後創業邦對張祺進行了專訪。
由張祺帶領的團隊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人王堅博士,現任阿裏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合作開發的Windows7手寫輸入識別率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並且把訓練速度提高了250多倍,意味著以前要跑1天的數據,現在5分鍾左右就能完成。
此番貢獻,使得張祺獲得了比爾·蓋茨的關注和賞識,比爾·蓋茨從微軟退休當天曾特別給他發郵件表示感謝。

對於人工智能,犀利觀點如下:
環境在變,算法在變,精準的結果也在變,用戶的體驗、用戶的需求、期待值也在變,技術在更新,你永遠不可能到達100%,永遠有改進空間;
AI要有同理心,AI要有它的行為的準則。AI第一設計準則就是我們要提高人類的聰明才智,而不是代替人類;
這次浪潮AI非常不一樣,技術的壁壘到底在哪兒,其實這件事情是可圈可點的,很多東西都是開源的,基於以上情況初創企業和大公司的距離被無限拉近;
10年以後,真正的大公司,今天你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今天大的公司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個機會,10年之後很可能就已經沒有名字了。

以下是采訪實錄:
記者:張院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能否先請您分享一下今天您演講的主要內容?
張祺:今天演講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人工智能(AI)賦能商業的一個分享。AI發展很快,但在真正賦能商業方麵,我覺得做的還是不夠。在AI賦能方麵,有哪些場景是需要嚐試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通一些案例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夠獲得業界更多的關注。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微軟在商用AI方麵的應用。
張祺:主要體現在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等方麵。微軟在技術方麵還是非常強的,我們可以做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在產品上的投入大概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純粹的AI產品,包括微軟搜索引擎、小冰這樣的具有EQ的對話機器人等;第二類,通過AI技術去賦能現在微軟現有的產品,通過AI的技術把微軟現有的產品做的更好,比如實時翻譯插件等;第三類,怎麼樣把AI當成一個解決方案的方式賦能商業,就是剛才講的商用AI,通過這個方式,能夠把AI的能力更好的賦能給一個企業。
記者:我查了一下微軟主要有兩個AI研究院,一個是微軟研究院,一個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它們和您所在的互聯網工程院之間是一個怎麼樣的協同關係?
張祺:研究院更偏向基礎研究,他們做的有些東西不會立即產品化,有可能是5年以後、3年以後,才真正具有產品化這樣的一個機會。工程院更偏工程,偏向真正發布的產品。
今天兩個團隊合作非常緊密,這也是我們非常強的一個方麵。通過工程院和研究院的合作,能夠把前瞻性的技術更好地用在產品裏麵。對於研究院來講,產品團隊能夠給他們提供一些AI的數據的反饋,沒有數據支撐AI很難做。同樣,有實際的場景能夠把數據反饋出來,通過工程的方式,把它們的算法、研究能夠更好的落地,這實際上是一個相輔相成、雙贏的關係。
記者:微軟聯合Facebook一起發起了“ONNX項目”,華為、IBM、英特爾也都加入了這個合作協議,能不能具體說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項目?有哪些企業加入進來了?除了這些大的巨頭,還有哪些負責小的項目到一個什麼樣的企業?
張祺:這是一個關於“開放神經網絡交換和性質互換”的協議,由微軟和Facebook一起發起。
一個平台上訓練的神經網絡結果,是很難在另外一個平台運行的,這就帶來很多不方便的因素。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開放的神經網絡互換協議是讓大家在有一套協議的基礎上,能夠允許一個平台上訓練的模型,可以無縫的在另外的一些平台運行,這樣就給大家開通了很大的可能性。
當然,目前還是比較早期,具體怎麼樣把它真正的落地,能夠讓用戶、各個企業受惠,還需要大家一起投入。這個想法,我覺得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記者:聽說比爾·蓋茨先生在微軟離職前的一天在給您發了一封郵件,以此感謝您對微軟做出的巨大貢獻。由您帶領的團隊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開發的Windows7手寫輸入識別率接近完美,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是怎樣的一種突破嗎?
張祺:這個現在想想還是很自豪。當時微軟在推平板電腦,微軟在平板電腦方麵是非常領先的,領先於蘋果。我們從硬件到軟件到數據識別,包括智能數控方麵做了很多很前瞻性的研究和產品的實踐。
這是一個很好的和研究院合作的實例,當時我們在這個部門專門給微軟做平板操作係統,到後來變成了Windows7的手寫識別。這是和王堅博士的合作,另外王堅博士團隊裏麵有一個很資深的研究員—張冬梅博士,她現在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
這個輸入識別的精度有幾個難題:
文字的精準識別。僅僅我國就有兩萬多個漢字,怎麼樣能夠把這兩萬多個漢字以精確的方式把它識別出來,在當時就是很難的技術,何況全球有多種語言;
速度。GPU顯卡的訓練現在非常熱,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能夠做GPU深入轉基因的訓練。通過GPU顯卡的訓練,把序列效果速度提高了250多倍(因為文字不同,每個版本提高的速度也不一致,250倍隻是一個估數),意味著以前要跑1天的數據,現在5分鍾左右就能完成。
比爾蓋茨對這個比較關心,恰好趕在他在微軟的最後一天得到了非常好的結果。我給他發了封郵件,說了一下現在的成果。大概二三十分鍾後,我收到了一封來自比爾蓋茨的郵件,使我非常感動。我當時坐在辦公室裏麵,十幾分鍾說不出話來。
記者: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研發周期有多長?
張祺:當時我們蠻大的一個團隊做了好幾年。像搜索引擎、AI這些方麵,都是要上千人、上萬人的團隊要做好多年,才能取得巨大的成果的。
環境在變,算法在變,精準的結果也在變,用戶的體驗、用戶的需求、期待值也在變,技術在更新,你永遠不可能到達100%,永遠有改進空間。
記者:AI發展到一定層麵的時候,在哲學、人性上可能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您覺得哪些地方AI是需要控製的?
張祺:微軟在這方麵其實想的還是很多,比較深刻。我們一直強調,AI要有同理心,AI要有它的行為的準則。AI第一設計準則就是我們要提高人類的聰明才智,而不是代替人類。我們希望我們的合作夥伴、商家變得成長更快,讓他們變得更有成就,而不是代替他,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個關於透明度、隱私性。包括數據怎麼用,其實都有一個很強的道德準則。不光是政策上,還需要體現在法律上,而且也需要社會上的道德規範來影響。我們不光要把它的技術用好,而且要把它對社會的影響用好。
記者:您已經在AI領域深耕17年了,可以說非常資深。AI發展史可以說經曆了幾次潮起潮落,那麼您認為這次AI又怎樣的特點?
張祺:講幾點我自己的看法。第一,我覺得這次的嚐試是非常真實的一次,因為大數據、互聯網、IoT互聯網,這個大數據的數據的量是無與倫比的,你可以學習的樣本很多。
第二,雲計算的計算能力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有數據的話,你算不了,或者沒有數據給你算。現在有這樣的計算能力,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做更多的探索。
第三,算法方麵的進步,比如現在的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在AI方麵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這不光是算法上的更新,包括在一些和常理結合的功能的優化,怎麼把它便利,能拿到的數據通過算法把它發布出去,體驗提高了以後,能夠得到更多的數據。這樣的話,整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會越做越好。
記者:AI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對技術要求又比較高。巨頭紛紛入局,對於初創企業來說,直接切入AI,您覺得還有希望嗎?或者初創企業從哪些細分領域切入可能性會更大?為什麼?
張祺:其實我對這個問題很樂觀。
可能有一些方麵你真的需要很大的財力,多年的積累去做,這些方麵是對創業公司一步介入可能比較難。就跟非常龐大的幾家公司去競爭可能很難做。但是現在有幾點不太一樣的地方。
第一點,很多的東西是開源的,這次浪潮AI非常不一樣,技術的壁壘到底在哪兒,其實這件事情是可圈可點的,很多東西都是開源的。比如像剛才講的,我們在“普惠AI”項目能,整體是把很多的東西已經賦能給大家了,在這種情況下,基於這些功能前提下,其實初創企業和大公司之間的技術上的壁壘是被無限拉近的。
我覺得更大的機會是在場景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和行業的緊密結合,這方麵我覺得是初創企業應該集中量關注和發力的地方。
還有一點,要看這個領域的盤子到底有多大,機會有多大。痛點在哪裏,可以改進的空間有多大,現有的這些有誰在裏麵做的很好,你是不是進去以後能把現有的模式顛覆掉,用什麼樣的方式顛覆,這個方麵是要考慮的。
在這樣大的變革裏麵,我對這個機會的看法一定是非常樂觀的。10年以後,真正的大公司,今天你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今天大的公司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這個機會,10年之後很可能就已經沒有名字了。
記者:非常感謝張祺院長今天能夠接受我們的采訪,感謝。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中安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58.84MB
下載
熱幣全球交易所app蘋果
其它軟件38.33MB
下載
歐聯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bitstamp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行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11.97MB
下載
zbx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32.73 MB
下載
鏈一交易所
其它軟件94.15MB
下載
易付幣交易所官網安卓版
其它軟件108.01M
下載
芝麻交易所官網蘋果手機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幣王交易所app蘋果
其它軟件47.98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