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穀歌CEO皮查伊,微軟CEO納德拉……矽穀正變成“印度穀”。
文 / 華商韜略 茱莉
近10年中,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全球頂尖企業擔任高管;世界500強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個席位。
“印度效應”為什麼而產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為何如此超群?這甚至已經成為美國一些商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
【登頂世界級企業】
2017年9月,世界製藥巨頭諾華公司宣布:諾華全球首席執行官江慕忠(Joseph Jimenez)於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繼任成為新一任首席執行官。
這位新履職的CEO年僅42歲,是個印度人。他有著十分光鮮的履曆:早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後進入哈佛醫學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學院,分別獲得醫學博士和公共政策碩士學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麥肯錫,2005年加入諾華公司。升任CEO前,他擔任諾華全球藥品開發負責人兼首席醫學官。

與一些CEO擁有營銷或者法律背景不同的是,Vas Narasimhan是尖端科學的倡導者,在諾華一直從事新藥品的開發。他曾因領導一係列新型藥物(如治療心髒病)的研發,為公司賺取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這位年輕銳氣的印度裔CEO,隻是登頂世界級企業的其中一位。
更多如雷貫耳的國際公司,如穀歌、微軟、百事可樂、軟銀、Adobe、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等,都有過印度裔CEO掌舵的曆史,他們或曾經創造企業的輝煌,或帶領企業奮起轉型。
“出身”羸弱的印度人,能在人才濟濟的國際市場奠定不俗影響力,不免令同為人口大國的中國有些受刺激。
論聰明才智並不遜色的中國人,在國際大企業中獲得頂尖管理崗位者鳳毛麟角。多年前,來自中國台灣的李開複先後在微軟、穀歌任職,也僅坐到了“全球副總裁”的位置。
而剛剛經曆百度人事調整的陸奇,最頂峰則是微軟的“全球執行副總裁”。那期間,他直接彙報的對象——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便是一位印度人。
印度人“攻陷”國際企業的,不止CEO這一職位。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5年,一份研究報告中就提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在工程師文化濃鬱的矽穀高科技公司,有1/3的工程師是印度人,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裔也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如今,更有一種誇張的說法:矽穀快變成“印度穀”了。
在大型跨國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印度人究竟比中國人強在哪裏?
直至如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差距”——尤其是管理上的差距,在很多中國人看來依舊不以為然:印度人在國際上吃香,或許就是會說一口流利的“印式英語”吧。
出於英國殖民地的曆史,印度人在英語方麵確實具備了一定優勢,但這隻是一種和世界對話的基礎本領,除此之外,到底是什麼原因能夠讓印度人在世界級企業大放異彩?
【“精英教育”的受益者】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開學時看到一名印度新生,便好奇地問:“你們的印度理工學院也很厲害,你為什麼選擇麻省理工?”印度學生苦笑說:“因為我沒考上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是印度學子心中的神聖殿堂。這所在學術界具有世界聲望的學校,培養的IT人才遍及全球,美國矽穀更是這些IT人才的聚集地。
每年,都有大量印度學生報考這所“名校”,但奇葩的是,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僅有2%,遠低於哈佛大學13%的錄取率。
高等學府的低錄取率是印度教育的特點之一。至今,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隻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考入印度理工學院的更是稀少。
低錄取率,加之“種姓製度”遺留問題所造成的階層隔離,催生了一個現象:每年至少有2/3的印度畢業生離開自己的國家,多數會選擇赴美深造、尋求更富前景的工作機會。
另一方麵,印度經濟不發達,但同中國人的心態一樣,很多印度父母也“望子成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低種姓”、貧苦家庭的孩子更是如此:唯有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
穀歌公司現任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外號“劈柴哥”,曾經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

1972年出生的皮查伊,成長在印度南部城市一個不富裕的家庭。兒時由於家裏條件簡陋,他一直和弟弟睡客廳,甚至沒有看過電視,出門都是擠公交車。然而,他從小記憶力非凡,學習成績優異,後來順利考入印度理工學院。
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求學、發展,相繼獲得斯坦福大學碩士學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
2004年4月,“劈柴哥”的人生徹底改變:他被穀歌選中,並且很快爆發出驚人能量——當全球都在使用微軟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皮查伊提出一個想法,啟用Google工具欄,引導用戶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以及Chrome瀏覽器,這一策略最終大獲成功。4年後,皮查伊被提升為產品開發副總裁,隨即步步高升。
2015年,長期負責Chrome、穀歌工具欄等產品的皮查伊,被正式任命為穀歌新一屆CEO。這個任命,幾乎震驚了整個印度,令他們倍感自豪。2017年7月,穀歌母公司Alphabet還宣布,邀請皮查伊加入公司董事會。
更加驚人的是,目前穀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印度裔就有4位。
和“劈柴哥”人生路線類似的,還有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等。這些印度裔高管的人生軌跡各不相同,但在教育履曆上卻出奇一致:在矽穀,印度裔高管幾乎清一色地讀過MBA。
相關研究顯示:在印度所有高校畢業生中,學習MBA已經成為“必選項”。
究其緣由,這與印度政府重視管理有關。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宗教和語言混雜的國家,管理難度非常大。1947年印度獨立後,政府把發展管理學院作為振興國家的一項重要舉措。
1961年,印度政府先後在加爾各答和艾哈邁德巴德建立了兩所精英教育學院——即統一名稱後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簡稱IIM)。這是一所和印度理工學院差不多牛的商學院,現在已經發展到20個分院。
印度管理學院,將MBA課程普及到了所有高校之中。在印度,如果哪個學生不讀MBA,會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以說,對於管理人才的培養,印度的商學院教育早早便與國際接軌。
而相鄰的中國,在1980年代才開始實現現代管理學教育。而且直至目前,中國的商學院教育在培養適用的管理型人才方麵,並非“名副其實”——那些花很多錢“買”來的MBA,或者由於工作需要而去補課的MBA,總顯得有些“被動”。一大批商學院,更是由學習的地方變成了人際與關係的場所。
反觀印度,在踐行管理教育的同時,甚至開始輸出管理文化與思想。近幾年,一批印度人開始活躍於歐美知名的商學院,比如現任哈佛商學院院長尼廷·羅利亞(Nitin Nohria)就是印度裔,他也是哈佛大學百年史上首位外籍院長。
不過從另一個側麵看來:“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了頂尖的國際人才,但諸多原因也令他們陷入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境地。這將使印度在未來經濟快速崛起中,麵臨人才缺失的巨大挑戰。
【西化的思維方式】
為什麼印度能培養出符合國際需要的人才,而中國卻不盡如人意?
有觀念認為,西化的思維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期的殖民熏陶,使印度延續了英聯邦國家的教育模式。他們注重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在學校的引導下,所有學生至少需要具備到一家企業真正實習的經曆。
而在重視培養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麵,印度老師會教給學生很多方法,也會要求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在麵對複雜難題的時候,盡可能地鍛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種“窮盡所能”的教育模式,造就了印度人與西方更為貼近的思維和價值觀,深受跨國公司的青睞。
相傳,各跨國公司進駐印度理工學院和印度管理學院招聘時,通常在兩個星期內,符合需要的人才都會被“搶購一空”。而後來成為高管的印度人,無不驗證了他們在管理方麵的出眾。
2006年8月,著名飲料巨頭百事可樂迎來了其發展史上首位印度裔女CEO:因德拉·努伊(Indra Nooyi)。

這個在印度南部城市長大的女孩,從小被父母灌輸自己思考問題的思維習慣。即使在飯桌上,她和妹妹都會被母親問及一個個當前的世界熱點問題,加之在學校的熏陶,逐步煉就了努伊自信、冒險以及果斷行事的品格。
在前任CEO韋恩·克洛維力邀她加入百事前,努伊原本打算去通用電器(GE),但韋恩對她說:百事比GE更需要她。
沒想到,努伊加入百事兩年後,就遭遇重重麻煩:1996年公司業績出現停滯,旗下的必勝客、肯德基(注:必勝客、肯德基原來均是百事集團下屬部門,在1998年從百事分離獨立上市,成立後來的百勝餐飲集團)均遇到問題;在同可口可樂的海外交戰中,百事也屢受重創;更要命的是,邀請她加盟公司的CEO韋恩突然離世……
為扭轉公司危局,努伊親自跑到市場上考察,並且開創性地提出了“必勝客應提供早餐服務”的舉措。
光是這一項,就為百事節省了1/3的投資成本。努伊也因此成為百事得力的首席財務官。
在做出各項分析,確立新的發展路徑之後,努伊推動了百事公司的重組。整個過程並不順利,但她說,必須“努力表現出男子氣概,並且毅然決然地做出決策”。
期間,她大膽建議百事“應該甩掉苦苦經營的連鎖餐廳(必勝客、肯德基等)業務”,時任百事新任CEO的羅傑·恩裏科及很多中高層都堅決反對:好不容易做下來的品牌,怎能說放棄就放棄?
一次次的會議上,努伊不厭其煩地陳述自己的建議,“百事一定要壯士斷臂,才能有新發展!”
最終,努伊的努力大功告成——百事做出重大戰略調整,保留碳酸飲料以及休閑食品,將快餐業務分離出去。
努伊用戰略思維贏得了勝利,最終成為百事女掌門人。2011年8月,努伊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名列第四位。
【“刷新”企業的高手】
戰略思維和改革的勇氣,是印度裔CEO的殺手鐧。
穀歌聯合創始人拉裏·佩奇(Larry Page)之所以選擇皮查伊,是考慮到他在Chrome、Android等業務方麵的卓著貢獻。
穀歌工具欄成功後,皮查伊向公司提議:開發穀歌自己的瀏覽器。但時任CEO埃裏克·施密特以“開發瀏覽器太貴”為由表示反對。然而,皮查伊仍然帶領團隊開發瀏覽器,以印證自己對產品和商業敏銳的眼光。
Chrome大獲成功後,皮查伊又接手了Android的開發任務,並且充分發揮了自己天才般的智慧。他將Android開發為一個係統性的平台,吸引開發者聚集於Android平台。這一創舉最終奠定了他穀歌核心人物的地位。
皮查伊崛起於穀歌的同時,微軟也選擇了另一位印度人。實際上,早在2014年初,微軟也曾努力向“劈柴哥”拋出橄欖枝,但最終敲定了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擔任CEO。相關舉措令業界感慨,美國高科技公司對於印度裔CEO不是一般看重!
科技巨頭們“搶人”的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籍高管對新興業務的獨到理解以及運籌帷幄。
1992年加入微軟公司的薩提亞·納德拉,一直都很低調。他的第一個崗位是在Windows開發者關係部門擔任活動經理。蟄伏10多年以後,他才迅速脫穎而出。
在微軟期間,納德拉負責的各項事務,包括Dynamics ERP業務,Dynamics CRM以及Office小企業產品線的開發,還有從2011年開始領導微軟價值高達190億美元的服務器和工具業務部門,一直是利潤豐厚的“隱形現金牛”。
2008年,微軟因PC出貨量下降導致業務和財務增長出現“疲軟”。而蘋果、穀歌,則因把握住了移動互聯網而一路高歌挺進,亞馬遜也悄悄推出雲服務(AWS),迅速在新興業務領域搶占了先機。
時任微軟CEO的史蒂夫·鮑爾默決定發力雲服務,並邀請納德拉擔任負責人,這之後,納德拉還主導了微軟的必應(Bing)搜索。
“這可能是你在微軟的最後一份工作,如果失敗了,那可沒有降落傘,你可能會和它一起墜毀。”鮑爾默毫不客氣地說。
成敗在此一役,納德拉接受了挑戰。

後來,他親自主導的必應搜索引擎,以及基於雲計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戰績顯赫。尤其雲計算業務,更是成為微軟增長最快的產品,給集團貢獻了巨大利潤。
2014年2月,鮑爾默退位,納德拉順利接棒,成為微軟第三任CEO。
彼時,納德拉麵臨的是“救火”:微軟原本打算靠收購來的諾基亞移動業務,擴充自己的設備部門,卻在蘋果、穀歌麵前敗下陣來;而一直以來,鮑爾默樹立的銷售導向作風已將微軟帶偏了軌道。
納德拉上任後,表以極大決心:我將不遺餘力地清除創新障礙,讓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軌道上。重要的是,微軟“必須回歸矽穀創業公司的工程師文化,以開發者為導向,主力推動利潤豐厚的雲計算業務”。
上任4年來,他對微軟的戰略思路進行了大幅調整:過去按件計費銷售的軟件變成基於雲的免費服務;讓Azure、企業產品和服務成為公司新的“現金牛”;同時開發和收購一些較好的移動應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還開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如.NET開源、Xamarin開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開發。
近日微軟Build 2018的開幕演講上,納德拉表示:“智能雲與智能邊緣計算近在咫尺,這是巨大機遇,同時也倍感使命的艱巨。”而大會前夕,他還公布了一項顛覆微軟曆史的決定:Windows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事業部存在。
一代IT巨頭終於甩掉了“曆史包袱”,納德拉成了“刷新”微軟曆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應】
納德拉在極力用自己的方式讓微軟轉變,但在其所著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他稱自己隻是在幫助微軟“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重塑企業文化。
納德拉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高級管理團隊每個人之間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讓每個管理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愛好與人生哲學。“隻有當個人都將自己的熱情與組織目標結合在一起時,企業才能進入最佳狀態。”
“納德拉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大家團結起來,激勵人們去做他們從未想象過的事情。”同事對他的這個評價,一方麵反映了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另一方麵也佐證了印度人比較團結的特點。
納德拉的變革在微軟形成了與蓋茨、鮑爾默時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經競爭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軟在業界頻遭詬病;而納德拉式的溫和領導,正讓這家公司變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溫和的納德拉,懂得一個對付“暴君”(老板)的辦法:“他們對你大吼大叫,說你是瘋子,指責你試圖毀掉整個公司。但你不要被這種戲劇性場麵嚇倒,隻要一次次拿著數據去找他們,證明你的觀點。”
這是印度人與生俱來的思維習慣——用思辨的方式解決問題。
資料顯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長於辯論,比如百事可樂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學生時代就是辯論高手,這使他們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會成為爭執的靶子。
在信仰眾多、文化衝突較大的印度,這是一種絕好的人際關係處理方式。
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聯席院長楊壯研究發現,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樣的脈絡。“他們在真正做事的過程中,反映出自己不僅僅是問題的解決者,更重要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長項。”
富於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職場上更注重積極溝通。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中國的CEO要求開會,一到辦公室就繃著臉講話;而印度籍CEO一到會議室,開場白則是“嗨,我來了……”
納德拉說,在開會的時候,不隻是讓自己聽,還要盡可能地讓其他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之後,作為領導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開會的細節反映出:中國的領導者趨向嚴謹,而印度的領導者更注重溝通的效果。
反觀被傳統教育灌輸的國人,盡管聰明、勤奮、服從、執行力一直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優秀品格,但是這些,在形成領導者的素養上卻差強人意。
這些沒有貶低之意,重要的是反思我們在認知結構上的差異,甚至是差距……
不論是差異還是差距,在全球國家實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競爭對象,試圖實現超越。
30年前,中印兩國經濟規模不相上下,而30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印度的追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與“印度管理”的差距,卻應令中國人細思極恐,奮起直追!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芝麻app交易所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dash交易所手機版
其它軟件27.87M
下載
v8國際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23.89MB
下載
比特網交易平台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zt交易所ios
其它軟件219.97MB
下載
虎符交易所app最新地址
其它軟件276 MB
下載
bybit交易所中文版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中幣交易官網手機版安卓
其它軟件288.1 MB
下載
幣團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43MB
下載
歐幣網交易所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