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誌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高強度工作”模式似乎已經成為標配。但在今年8月,微軟日本公司推行了一項新試驗,在同等薪資的前提下,讓員工每周“做四休三”。這項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盡管工作時間減少,但生產力卻提升了近四成。
微軟日本公司這項名為“工作生活選擇挑戰賽”的項目,讓2300位員工可以每周隻需工作四天,周五、周六和周日可以連在一起休息。盡管它隻是一場試驗,還未製度化,甚至如活動名稱所顯示的有“挑戰”色彩,但苦於加班文化的國人,依舊對此感到羨慕至極。
有意思的是,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休閑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恰恰指出,2030年全國建議實現“做四休三”工作製度。
不過從國際來看,“做四休三”卻不是什麼遠景展望,在少數福利保障完善的歐美發達地區甚至成為了現實。或者即便隻有雙休,各種法定假日和帶薪假日,讓它們無須受累於無止境的加班文化之中。這方麵的典型例子是法國。
數據顯示,法國人一年當中大概有150天不用工作,假期數在歐洲名列前茅。不僅如此,工作日的法國人,還不用為加班所困擾,他們享受著每周35小時的工作製。而根據法國現行的《勞動法》,晚上9時至次日淩晨6時加班屬於違法行為。
不過,相對於以法國為代表的勞工保護和福利體係極為完善的歐洲地區,微軟日本公司“做四休三”的試驗,卻是基於另一種背景。
盡管同樣是發達國家,同樣有著不低的勞動生產率,但日本卻是加班文化的典型。去過日本的人應該都會對地鐵裏麵行色匆匆的趕路人印象深刻,快節奏和壓抑的氛圍深度嵌入當地的社會環境中,以至於日本人形象地自嘲“社畜”,自我諷刺為“做牛做馬”的上班族。
正基於此,微軟日本公司才會把“做四休三”當成一種挑戰。但老實說,短期內被擴大推廣的可能性並不高。
首先,日本的加班文化,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比如在日本的家庭分工結構中,女性的精力更多在家庭,而男性就得以工作為重心,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勞動,來承擔女性缺席職場帶來的生活壓力。
再者,日本的《勞動基本法》規定了一周40小時的工作製,並且對每月、每年的加班時間有明確限製,照樣還是撼動不了加班文化。
不過,由於加班文化衍生出過勞死、自殺、“社畜”等種種負麵現象,日本政府部門也一直在努力糾正。
比如之前出台了“超值星期五”計劃,讓工薪族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五可以3點左右提前下班,試圖創造更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正如此次試驗效果所顯示的那樣,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勞動效率——按照“日本經濟定期報告書”,日本在應對新產業革命中,勞動生產率在多個領域落後於美國、德國等。
鑒於此,日本的確有理由做出改變。隻是圍觀這一新聞的國人,恐怕感受則更加五味雜陳,同處在東亞文化之下,他們同樣太需要告別無休止的加班。
然而,不要說“做四休三”,就是落實基本8小時工作製、帶薪休假等,可能都很困難。在這點上,東亞文化似乎有著一種默契,不隻中國、日本,包括韓國同樣如此。關注韓國娛樂圈的人,甚至可以從韓國練習生的殘酷競爭中,瞥見這個國家的緊張節奏。
而對於中國來說,加班文化的存在又有所不同。中國依舊是發展中國家,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率要低於歐美發達國家,特殊的發展階段,以及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大多數國人依舊隻能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求生存,用更多的工時來換取更高的工資。
過去幾十年來,東南沿海製造工廠的生產線上,擠滿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中國經濟的起飛正是得益於廉價勞動力。而勞動力之所以廉價,恰恰體現在相對更低的勞工權益上。
這種局麵,很難用合不合理來做簡單的價值判斷,它更多還是市場經濟下的一種平衡,或者說一種生態係統。打破它很困難,還會衍生出諸多問題。
所以,盡管《勞動法》將8小時工作製寫在紙上,現實中加班卻成為了常態。勞動監察部門很少去嚴格執法,而是默認加班文化的存在;限製加班的條文,隻是在國企、機關事業單位或者外企,被執行得更加徹底。
近兩年來,對加班文化的控訴多了起來。這是因為對勞動者來說,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工資增長的邊際效應在不斷遞減,用更多的工時換工資不那麼劃算了。而從經濟效率角度看,產業換擋升級,用堆人力的方式來增加社會財富,也就不那麼有競爭優勢了。
因此可以看到,對加班文化最敏感、反對聲音最大的,其實不是工地上的泥瓦匠,不是流水線工廠上的產業工人,也不是快遞小哥,而是出入CBD的優質白領,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等新興行業的員工,他們更加追求效率和創意,而不是勞動時間的簡單疊加。
但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做四休三”所代表的舒適區卻是相當危險的。時間,一向是諸多新經濟的致勝法寶。比如共享單車行業,隻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從爆發到衰退的全部進程,可見整體的節奏之快。躺在舒適區,可能連喝湯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你想隨時隨地都能使用互聯網公司提供的APP,出了故障平台能馬上修複,那麼加班就是那些程序員避免不了的宿命了。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發展之快,能夠在諸多領域將起步更早的歐美巨頭甩在身後,不是沒有原因的。網購、外賣等高效率的生活體驗,全都是建立在行業24小時不停歇的運轉之上。
當然,這不是為加班辯護。現實中,的確存在大量為加班而加班的情況。而在勞資不平等的格局下,加班文化對勞動權益的傾軋,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高度警惕。另外,此前一些互聯網公司實行的加班製度,已經明確違反了法律規定。
梳理成因隻是想提醒,支撐“加班文化”的是一整套社會經濟體係,絕非喊兩句嚴格執法的口號就能解決加班問題。我們和“做四休三”的距離,取決於其中的一些子係統,比如工會製度、產業結構等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作者是媒體評論員
(校對:彭玉鳳)
相關資訊
最新熱門應用
歐意app官網
其它軟件397.1MB
下載
bitcoke交易所
其它軟件287.27 MB
下載
比特兒交易所app安卓版
其它軟件292.97MB
下載
幣咖交易所官網
其它軟件86.26MB
下載
bafeex交易所app
其它軟件28.5MB
下載
必勝交易所
其它軟件52.2 MB
下載
聚幣交易所app官網安卓
其它軟件175.44M
下載
比特交易所app安卓
其它軟件223.86MB
下載
交易所app蘋果官網
其它軟件34.95 MB
下載
zb交易所蘋果app官網
其它軟件57.91MB
下載